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信息 >> 乡镇动态 >> 正文

邦丙乡探索“非遗+”新模式,助推乡村振兴


来源: 作者:邦丙乡 赵舒瑜   时间:2021-01-28 10:25 点击率:打印 】【 关闭

  近年来,邦丙乡以宣传展示为载体,以传承发展为目标,大力挖掘盘活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推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迈向新台阶的同时,将非遗工作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积极探索了非遗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非遗+”模式助推乡村振兴新路径,走出来一条传承保护与发展“双赢”的路子,为实现邦丙乡全面振兴提供了强劲动力。

  “非遗+传承保护”,布朗文化彰魅力

  强组织、重挖掘。邦丙乡强化组织领导,明确专人专抓,开展非遗文化资源普查,做实非遗名录的申报工作。据悉,普查涉及项目7个,整理文字资料2万多字,拍摄照片200余张,登记申报少数民族民间手工艺人3名,还收集了少数民族饮食制作工艺,对布朗族传统民居房建盖技艺也作了收集整理,进一步夯实了全乡少数民族文化内容基础。目前,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项,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项。

  强基础,育新人。筹备建成了布朗族传统手工纺织合作社、南直村史室一处,正在建造布朗族传习馆。目前,有1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以农村、学校为载体,进一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使其成为培养后备人才的基地,确保民族民间艺术绝技后继有人、代代相传,夯实“非遗”传承基础。

  立品牌,强宣传。以庆祝传统民俗节庆日为契机,“非遗”传承活动精彩纷呈,非遗项目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中,充分调动了群众主动参与“非遗”活动的积极性,展现了非遗文化的无限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古韵,扩大了“非遗”文化的影响力。

  “非遗+产业”,增收致富奔小康

  布朗族传统手工纺织--牛肚被技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扎实推进精准扶贫以来,居住在邦丙乡南协村的布朗族、佤族妇女在全面推进脱贫攻坚的大潮中展现了自立自强的新时代女性风采。

  李晓红是南协村大组四组的一名佤族妇女,是党员,是南协村布朗族传统纺织专业合作社的社员。自小因为好奇,她便和同村布朗族妇女学习纺织,这一做就是差不多五十年,是当地有名的纺织能手,在她的发起下,南协村成立了南协村布朗族传统纺织专业合作社。

  李波是邦丙乡南协村的一名普通农村妇女,是南协传统手工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凭借着非遗技艺,她成为了当地妇女创业致富的榜样。她多次参加县上组织的外出学习交流,先后到上海、昆明等地参观学习纺织品工艺,回来后,又及时将所学知识教给合作社社员。同时,她利用互联网、微信等新兴媒介,不断打通扩充销售渠道,销售地点已到村内、县内到省外各地,有的甚至远销海内外国家。她自家每年纺织品上的纯收入接近5万元。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他们成了当地农村致富带头人,大力发展传统纺织品加工制作、销售等,形成了能人带活一片的辐射带动效应,达到 “发展一户、带动一片”的效果。而今合作社社员也从刚成立时的5人发展到如今的32人,主要纺织品从刚开始的葛布、牛肚被,扩展到了少数民族服饰、床上用品、车用品等。今年,整个合作社销售牛肚被500余床、民族服40余套、床上(车上)用品10套,创收70余万元,20余名社员人均创收4万元,吃上了“手艺饭”,如今,手工纺织成为了助力南协村妇女群众脱贫致富的有一个支撑点。

  “非遗+旅游推介”,乡村振兴新路径

  在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下,非遗项目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邦丙乡也将民间文化、传统手工技艺、非遗文化等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中,充分挖掘、展示和传承乡村文化“活”的灵魂。邦丙乡南直自然村布朗族文化资源较为丰富,在社会公德、生活方式、节庆活动、文艺体育、宗教祭祀等领域的传承至今保持较好,发源于该村的“布朗族蜂桶鼓舞”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南直村布朗文化保护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南直村坚持因地制宜,依山就势,远近结合,合理布局,保护和利用好古民居、古迹、古树、古井等,突出农村特点,组建了“蜂桶鼓舞”队,布朗族民族文化广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勐黄进村路口布朗民族特色标志和布朗特色传习馆馆正在建设。

  吃布朗族传统美食,体验布朗族蜂桶鼓、手工纺织制作过程,了解布朗族迁徙历史、文化古韵,引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驻足,不仅为布朗“非遗”保护利用开辟了新台阶,也提升了美丽乡村文化内涵,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物质和精神“双丰收”,也将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