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世纪中期以前,今双江县境为傣族古国“勐达光”(汉译“哀牢国”)属地。 公元69年,“勐达光”(哀牢国)归附汉朝、其地设永昌郡;今双江县境属永昌郡。 公元225年,蜀汉分建宁、越隽、永昌三郡地设云南郡,永昌郡不韦县东南增设雍乡县、西南增设永寿县;今双江县境属永昌郡雍乡县。 公元271年,西晋将建宁、云南、兴古、永昌四郡合设宁州;今双江县境仍属永昌郡雍乡县。 公元316年,西晋灭亡,之后的东晋、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等中国内地王朝逐步退出云南高原,陈(南朝)代梁(南朝)后,中国内地王朝彻底放弃云南高原;今双江县境为傣族土目自治领地。 公元738年,“勐舍”(巍山盆地)的傣族入主洱海盆地建立“勐舍龙”(汉译“南诏国”)政权;公元762年,“勐舍龙”(南诏国)仿唐朝制度在“勐掌”(保山盆地)设置永昌节度、统辖领澜沧江以西地区; 今双江县境属永昌节度。 公元937年,前“勐舍龙”(南诏国)汉裔官员段思平率部入主洱海盆地建大理国, 沿“勐舍龙”旧制在“勐掌”设永昌节度;公元1096年,大理国废除节度、都督等军事辖区,设八府、四郡、四镇;今双江县境先属永昌节度、后属永昌府。 公元1261年,大蒙古国招抚澜沧江以西各类土目设金齿等处安抚司; 今双江县境属金齿等处安抚司。 公元1271年,金齿等处安抚司分设东路安抚使(镇康路安抚使)、西路安抚使(建宁路安抚使); 今双江县境属金齿等处安抚司东路安抚使。 公元1278年,元朝(前大蒙古国)裁金齿等处安抚司, 原东路安抚使辖地设镇康茫施柔远等路宣抚司,下辖镇康、茫施、柔远等路; 今双江县境属镇康路。 公元1286年,裁镇康茫施柔远等路宣抚司和镇西平缅麓川等路宣抚司、辖地并入大理金齿等处宣抚司(后改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今双江县境仍属镇康路。 公元1289年,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分镇康路辖地设孟定路; 今双江县境属孟定路。 公元1312年,“勐卯”(瑞丽江河谷盆地)傣族土目思汗法兼并周边地区、建立“勐卯弄”(麓川国);公元1316年,“勐卯弄”(麓川国)向东扩张、孟定路所属土目归附; 今双江县境属“勐卯弄”(麓川国)。 公元1326年,元朝复占澜沧江以西部分地区、设谋粘路(辖今耿马西部、沧源、双江、临翔等地),上属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今双江县境属谋粘路。 公元1343年,“勐卯弄”(麓川国)...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