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信息 >> 今日双江 >> 正文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双江篇


来源: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县融媒体中心 王明世   时间:2021-06-29 21:39 点击率:打印 】【 关闭

  生产总值由“十二五”末的35.42亿元增至“十三五”末的59.7亿元,增幅68.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十二五”末的8051元增至“十三五”末的12863元,增幅59.7%;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向“三一二”的转变,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一组组亮眼的数据诉说着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的变化,诠释了百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融媒1

  “十三五”以来,双江县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引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创业、攻坚克难,描绘了具有双江特点、体现双江作为、展现双江精彩的壮丽篇章。五年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新成就,实现“十三五”圆满收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效。

  脱贫攻坚让各族群众过上了想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一个支部一盏灯,一个党员一面旗,在脱贫攻坚战中,双江县612个党组织中的8890名党员与人民并肩作战,通过严实的工作作风,以攻城拔寨之势打赢了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让7514户28682贫困群众成功甩掉了脱贫帽,2个贫困乡(镇)32个贫困村成功脱贫出列,千百年来困扰双江人民的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绿色产业让生态底色更浓。双江人民用双手创造出一片片绿色,越来越多的群众从绿色发展中获得了“真金白银”,茶叶综合产值达59.7亿元,茶园总面积达28.4万亩,先后被评为全国茶产业百强县、全省茶产业十强县、全省“一县一业”茶产业示范县、全国最美茶乡,甘蔗、烤烟、核桃、坚果等传统产业得到巩固提升;“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让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天然氧吧”,环境空气优良率达97%,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100%,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率和达标率均达100%;全县6个乡(镇)成功创建为省级生态乡(镇),被命名为《联合国森林文书》履约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路网通达“血脉”畅通。以临清、临双高速公路为重点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县、乡、村道路全部实现硬化,乡(镇)通客车率、通邮率、行政村通客车率均达100%,全县通车里程达5900公里,通达的路网让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往来更加便捷,作为经济社会畅通“血脉”的作用日益彰显。

  融媒2

  深耕文化沃土获硕果。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服务水平全面提高,《那京村发展乡村旅游致富奔小康的故事》《邦佑村火了》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中央、省、市媒体平台刊发。乡村旅游红红火火,建成荣康达、来冷红、景亢、公弄4个国家3A级景区,双江县成为旅游打卡的网红景点,让许多游客变“创客”。“一部手机游云南”深入推进,共有14类产品上线,产品上线率位居全市第一。

  改善民生福祉群众幸福满满。教育惠民政策全面落实,高考上线率位居全市前列;职业教育取得重大突破,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社会保障不断加强,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困境儿童等弱势群体供养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七五”普法全面完成,社会治安防控能力水平大幅提高,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法治县”“平安县”创建成果全面巩固,党风政风的持续向好,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城乡新画卷”徐徐展开。“国家卫生县城”“省级美丽县城”的成功创建,一条条通畅的街道,在不断拓宽和延伸中勾勒城市框架,城镇化水平由“十二五”末的34.4%提升到43.1%。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高标准建成了70个小康示范村、206个美丽乡村、560个洁净村庄、35个鲜花盛开的村庄、7000个洁净庭院,天蓝、水碧、路畅、景美,城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美丽“城乡新画卷”呈现在世人眼前。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五年时间,一个个新成绩、新亮点见证了双江人民的团结奋斗、砥砺前行!站在“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规划开局的新起点,满载着百姓幸福与期望,双江扬帆起航再出发!

  双江是全国唯一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4个主体民族联合组成的多民族自治县。这里,森林繁茂、水系发达、空气清新、茶香飘逸、文化共荣,有“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勐库大叶种茶的故乡”“中国多元民族文化之乡”、全国最美茶乡之美誉。被评为“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普法先进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联合国森林文书履约示范单位”“云南省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县城”“省级美丽县城”。

  历史上的双江是人们避之不及的“瘴疠之地”。1950年双江全境彻底解放,打开了双江历史新的一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社会事业欣欣向荣,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民族团结事业全面巩固,生态文明建设彰显成效,脱贫攻坚战绩丰硕,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城乡大地绽放着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融媒3

  “你家长长牵牛花,爬过我家竹篱笆,我家青青紫藤树,探望你家红茶花……”这首《拉佤布傣是一家》是双江人民唱响的民族团结和谐之歌。

  双江县境内居住着2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7%,4个民族中有3个是直过民族、1个是人口较少民族。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和睦共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广泛组织各族人民,发动各方力量,全力推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践行着“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核心工作信念,走出了一条具有双江实践特色的民族工作路子,绘就出一幅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美丽幸福新画卷。

  勐勐镇大荒田村来冷民族寨自然村有农业户籍人口108户411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数的47 %,傣族、拉祜族、布朗族、汉族共同杂居,大家守望相助、和睦相处。

  近年来,该村围绕来冷红旅游景区打造,抓实“五园”创建,全力推进产旅融合田园综合体建设,村里的产业路修到田间地头,村中一年四季瓜果飘香,拉祜族和傣族聚居的美丽村寨打造初见成效,全村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3829元,位居全县前列。

  类似来冷的情况在双江县比较普遍,沙河乡允俸村景亢组是以傣族为主、少数汉族共同居住的傣族村寨,近年来,该村采取银行贷款共同用、特色民居共同建、大事小情共同帮、公益事业共同干、产业发展共同谋、文明村寨共同创“六个共同”的方式,让村里群众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新生活。

  目前,“六个共同”的社会管理模式已在全县全面推广。双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唐永萍说,“六个共同”加快了全县民族融合发展,不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全县各族群众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了强大力量。

  当前,双江县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通过抓跨越发展、抓文化繁荣、抓民族立法工作、抓少数民族干部,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基础。

  融媒4

  盛夏时节,走进勐勐镇南宋村南京组佤族寨子,整个寨子被万亩坚果林严严实实包围,放眼四周,满目苍翠。

  谁能想到,昔日荒芜被称为“土锅山”的南京组,如今变成了“万元山”。2014年以来,为了改变“土锅山”现状,双江县开始在南京组实施旱地“网格化”种植澳洲坚果。广大农户积极响应,把澳洲坚果产业作为 “致富树”“增收树”“享福树”来培植,目前已种植坚果上万亩。

  南京组只是双江县荒山变“绿富美”中一个缩影,这样的小康村、富裕村、美丽村在双江县不胜枚举。近年来,双江县大干生态修复、城镇绿化、产业发展、森林城市创建等工程建设,绘就了一幅城乡绿化统筹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蓝图。2020年末,双江县森林覆盖率达70.73%,森林蓄积量1115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29.92亿元,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7200元。如今的双江,到处美景如画,生态宜居。

  融媒5

  2019年,双江县实现了高质量脱贫,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9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252元,全县经济增长稳中向好。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双江县把走向共同富裕作为工作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推进力度,让乡村振兴在坚实的脱贫基础之上落地生根发芽。

  “如今的生活提高得如此之快,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我们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沙河乡平掌村邦佑自然村群众董红田说。近年来,该村依托当地独有的兰花资源,鼓励发动群众进行兰花人工培植,培育特色盆景,实现进村有景、户户有花。同时,打造以邦佑12个瀑布、邦佑岩蜂、万亩竹海、万亩核桃为载体的旅游观光路线,让邦佑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与民族文化更好地融合,成了一个风景优美、文旅融合、生态宜居的美丽村庄,目前,该村的乡村旅游正火热兴起,董红田靠经营餐饮和卖土特产品走上致富路。在这个曾经思想观念落后、生活非常困难的拉祜族村寨里,和董红田一样,很多群众依托乡村旅游也过上好日子。

  沙河乡允俸村景亢组的“小卜少·故里”是双江县返乡青年俸小玉和朋友艾拉开办的傣族饮食文化体验园,当下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人来人往,生意非常火爆。和“小卜少·故里”成为网红打卡地的,在景亢组还有北漂20多年后回乡创业的艾芒开办的“牛圈咖啡馆”,他们的加入让景亢的名气更大,吸引了很多县内外游客。这是双江县出台回引人才政策,鼓励双江籍在外人才带技术、带成果回乡创业发展的结果。返乡青年回乡创业,为双江县发展乡村旅游、加快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双江县及时组建专项工作,由抓脱贫攻坚工作的原班人马接续抓乡村振兴工作,以“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中形成的520个规划为基础,制定了全县的相关规划和实施意见。

  在产业振兴上,抓好三个百亿元产业。把茶叶建成百亿元产业,2020年茶叶综合产值达60亿元;把药果蔬建成百亿元产业,2020年综合产值达19亿元;把旅游业打造成百亿元产业,加快文旅融合和产旅融合,全力打造“茶人福地、康养双江”的新形象,2020年,旅游综合收入达15.6亿元。

  在人才振兴上,扎实抓好教育工作。通过大规模培训农村劳动力,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人才回引,做到每个乡(镇)每年培训不少于1千人,全县不少于1万人,2020年,引进教育、卫生方面的人才25名,回引乡贤31人。

  在文化振兴上,通过提升“五个一百”抓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好“四个一百”工程,加强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在“六个共同”基础上,在全县推广以自治为基础助力生态美、以法治为依据助力社会美、以德治为引导助力心灵美、以贤治为动力助力活力美、以智治为手段助力和谐美的基层治理模式,目前已建成闷乐、景亢、小新寨等“善治”乡村20个。

  在生态振兴上,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启动建设勐库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建成允俸、大荒田、大户赛3个精品示范村和来冷、景亢、那京等30个美丽村庄;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抓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开展好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70个示范村、520个自然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效明显。

  在组织振兴上,按照建设一支政治立场有定力、为民服务有情怀、勤政务实有本事、认真负责有担当、干事创业有办法、廉洁公道有口碑的“六有”基层干部队伍的要求,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队伍,同时壮大集体经济,2020年全县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达3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