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下午,主题为“农业生物多样性助力山区农民减贫”的云采访活动在COP15新闻中心云采访室(B)青山间举行,受邀嘉宾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朱有勇与记者面对面交流,阐述农业生物多样性如何助力山区农民实现减贫目标。
朱有勇介绍,保护和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是国际农业研究的热点,也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他从水稻遗传多样性、作物物种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阐述了云南的自然禀赋和产业优势,结合具体实例向媒体记者介绍农业生物多样性如何助力减贫,并指出农业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必须加大保护力度,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得到更好的保护。
朱有勇被称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楷模,长期以来,他和他的团队致力于将科技成果转化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助力边疆直过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临沧作为朱有勇及其团队结对帮扶的地区之一,2017年,朱有勇团队在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设立马铃薯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开展优质高效冬马铃薯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去年9月,朱有勇及其团队又在临翔区小道河设立林下有机三七种植院士工作站,启动了200亩示范基地建设。
经过几年的实践,在专家工作站的支撑和引领下,双江马铃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2021年全县种植马铃薯2.65万亩,总产量5.67万吨,农业产值6201.4万元。马铃薯产业有力促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战略,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朱有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双江的热区资源优势比较适合发展冬季马铃薯,能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所以我去了3年,现在这个产业已经变成双江当地的支柱产业。临沧具备种植林下中药材三七的条件,去年我又去到临沧,在小道河林场种上了三七,计划把林下三七种植成果带到临沧推广,让临沧的青山变成金山。”
目前,临翔区小道河林区林下有机三七种植基地200亩有机三七苗长势良好,计划到2025年,全区建成以2万亩示范区、1000亩育苗基地为核心,5万亩的“云南省林下有机三七种植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园”,实现种植产值30亿元以上,参与林下三七种植农户达1万户以上。同时通过临翔区的推广种植,带动辐射临沧市建设面积达10万亩以上、产值达60至100亿元以上的规模化林下有机三七种植园区。
当被问到下一步要如何利用生物多样性助力乡村振兴时,朱有勇表示,可以做的还有很多,如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业”的农业特色产业,做好农田、林、水、路的建设,依托当地优势资源,打造风貌各异、特色突出的美丽宜居新农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