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抓实四项措施,保障粮食安全。
落实大春备耕工作,确保粮食安全。当前,完成大春备耕面积9万亩(田备耕3.53万亩、地备耕5.51万亩),修沟219条,化肥就位1.69万吨,农药就位159吨,水稻、玉米良种就位258.2吨;完成农机作业面积6.946万亩;完成水稻种植2.46万亩,其中水稻机械化插秧示范种植2100亩;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面积2960亩;拖拉机投入农田作业392台,微耕机1720台;开展人工增雨46次,增雨效果明显,缓解农业旱情。
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保障粮食生产。建立健全强农惠农资金的动态反馈和监督机制,真正做到政策宣传无死角,理解政策无差错,落实政策无折扣,保证强农惠农政策的全面实施,当前,收取玉米保险3.22万亩、水稻保险0.63万亩、马铃薯保险997.03亩。
落实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粮食生产条件。紧紧抓住国家投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机遇,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坚持把建设高标准农田地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任务,围绕“排灌设施配套、农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通畅、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提高”的目标,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当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5.81万亩;新建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面积1.68万亩,计划年底完成65%以上。
落实科技措施,推动粮食生产。重大科技措施推广应用做到“三推”。一是推优良品种。积极引进品质优、外观好、口感好、产量高、商品率高、经济效益好的优质良种推广种植,提高良种覆盖率和种植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完成小麦、马铃薯良种推广4.51万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二是推先进集成栽培技术。推广抗病虫品种、优化作物布局、培育健康种苗、改善水肥管理等栽培措施,并结合农田生态工程、作物间套种、水旱轮作、天敌诱集带等生物多样性调控与自然天敌保护利用等技术,改造病虫害发生源头及孳生环境,人为增强自然灾害能力和作物抗病虫能力,加快集成栽培技术推广。2021年实施水旱轮作1.5万亩、作物间套种32.5万亩,以龙头企业带动,实施杂交稻旱种绿色高质高效示范1100亩,示范带动1500亩。三是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强农药、肥料市场源头监管,科学规范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减少污染;广泛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达到节本增效;着力推进绿色防控,抓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融合示范技术推广,完成小春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1万亩,完成小春作物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13万亩次,肥料、农药利用率达40%以上。2021年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2.84万亩,产量达7.32万吨以上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