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建制沿革
    双江自治县建制沿革

    公元一世纪中期以前,今双江县境为傣族古国“勐达光”(汉译“哀牢国”)属地。

    公元69年,“勐达光”(哀牢国)归附汉朝、其地设永昌郡;今双江县境属永昌郡。

    公元225年,蜀汉分建宁、越隽、永昌三郡地设云南郡,永昌郡不韦县东南增设雍乡县、西南增设永寿县;今双江县境属永昌郡雍乡县。

    公元271年,西晋将建宁、云南、兴古、永昌四郡合设宁州;今双江县境仍属永昌郡雍乡县。

    公元316年,西晋灭亡,之后的东晋、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等中国内地王朝逐步退出云南高原,陈(南朝)代梁(南朝)后,中国内地王朝彻底放弃云南高原;今双江县境为傣族土目自治领地。

    公元738年,“勐舍”(巍山盆地)的傣族入主洱海盆地建立“勐舍龙”(汉译“南诏国”)政权;公元762年,“勐舍龙”(南诏国)仿唐朝制度在“勐掌”(保山盆地)设置永昌节度、统辖领澜沧江以西地区; 今双江县境属永昌节度。

    公元937年,前“勐舍龙”(南诏国)汉裔官员段思平率部入主洱海盆地建大理国, 沿“勐舍龙”旧制在“勐掌”设永昌节度;公元1096年,大理国废除节度、都督等军事辖区,设八府、四郡、四镇;今双江县境先属永昌节度、后属永昌府。

    公元1261年,大蒙古国招抚澜沧江以西各类土目设金齿等处安抚司; 今双江县境属金齿等处安抚司。

    公元1271年,金齿等处安抚司分设东路安抚使(镇康路安抚使)、西路安抚使(建宁路安抚使); 今双江县境属金齿等处安抚司东路安抚使。

    公元1278年,元朝(前大蒙古国)裁金齿等处安抚司, 原东路安抚使辖地设镇康茫施柔远等路宣抚司,下辖镇康、茫施、柔远等路; 今双江县境属镇康路。

    公元1286年,裁镇康茫施柔远等路宣抚司和镇西平缅麓川等路宣抚司、辖地并入大理金齿等处宣抚司(后改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今双江县境仍属镇康路。

    公元1289年,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分镇康路辖地设孟定路; 今双江县境属孟定路。

    公元1312年,“勐卯”(瑞丽江河谷盆地)傣族土目思汗法兼并周边地区、建立“勐卯弄”(麓川国);公元1316年,“勐卯弄”(麓川国)向东扩张、孟定路所属土目归附; 今双江县境属“勐卯弄”(麓川国)。

    公元1326年,元朝复占澜沧江以西部分地区、设谋粘路(辖今耿马西部、沧源、双江、临翔等地),上属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今双江县境属谋粘路。

    公元1343年,“勐卯弄”(麓川国)击败元朝军队、乘胜追击到“勐嶲”(漾濞江河谷),“勐谷”(景东盆地)傣族土目闻风归附;夹在“勐卯弄”与“勐谷”之间的谋粘路被“勐卯弄”控制、后将沿澜沧江部分划予“勐谷”傣族土目节制; 今双江县境属“勐卯弄”(麓川国)。

    公元1355年,“勐卯弄”(麓川国)归附元朝、其地设平缅宣慰司; 今双江县境属平缅宣慰司。

    公元1382年,“勐谷”傣族土目俄陶背叛“勐卯弄”(麓川国)归附明朝、其地分设景东州、顺宁州、威远州的行政区; 公元1384年,“勐卯弄”迫于压力也归附明朝、其地设麓川平缅宣慰司;同年,景东州、顺宁州、威远州分别升级为府; 公元1385年,“勐卯弄”为惩罚俄陶的背叛、出兵征讨“勐谷”,从“勐谷”裹胁部分傣族过澜沧江建立“勐允养”(勐勐坝西)。 [1-2]

    公元1416年,“勐卯弄”(麓川国)将王城附近的无地游民迁到“勐允养”(勐勐坝西)东面建“勐景庄”(勐勐坝东)。

    公元1472年,景东土知府联合耿马土酋(朝廷未授官衔)两面夹攻勐允养、勐景庄,战后双方协定由耿马土酋派人来治理勐允养、勐景庄,勐允养、勐景庄合并为“勐勐”。

    公元1527年,木邦宣慰司(今缅甸掸邦)兼并孟定府,令土酋罕庆守耿马。

    公元1585年,明朝复设孟定府,下辖耿马安抚司、授耿马土酋们罕为安抚使。

    公元1599年,耿马安抚司所辖“勐勐”地设勐勐(土)巡检司、授傣族土官奉正为(土)巡检。

    公元1715年,勐勐傣族土官向清朝进贡,其地设勐勐(土)巡检司,划属永昌府。

    公元1764年,勐勐(土)巡检司由永昌府划归顺宁府。

    公元1851年,勐勐(土)巡检司傣族土官将辖地划分为六个“法圈”(类似乡级行政单位),法圈勐库、法圈海、法圈蚌、法圈福、法圈等、法圈腊;“法圈”又辖十九个“圈”(类似村级行政单位),圈福、圈等、圈腊、圈孝、圈勐峨、圈控、圈茂、圈蚌、圈允、圈海、圈协、圈岛、圈岗、圈哈、圈公弄、圈困角、圈南区、圈邦驮那来、圈勐库。

    公元1888年,清朝出兵平定勐勐巡检司南境、孟连宣抚司北境的倮黑人后,析孟连宣抚司北境八土目地和勐勐巡检司地设直隶镇边抚夷厅、由内地派直隶同知管辖;公元1891年,耿马宣抚司所属的勐董、勐角土目与耿马土司发生仇杀事件后,勐董、勐角由耿马宣抚司划归直隶镇边抚夷厅; 公元1892年,倮黑五佛主暴动,清朝镇压过程中招降“三佛主”李通明,承认他为西盟土目,划归直隶镇边抚夷厅; 公元1894年,孟连宣抚司由顺宁府划归直隶镇边抚夷厅,所属上允土把总、下允土千总析出由镇直隶镇边抚夷厅直辖; 今双江县境属直隶镇边抚夷厅。

    公元1904年,勐勐巡检司土巡检被废黜; 公元1905年, 勐勐巡检司所属的勐勐坝区、四排山区划予缅宁厅,上改心山区留在直隶镇边抚夷厅。

    公元1912年,民国政府改缅宁厅为缅宁县, 缅宁县分设四排山县佐、辖勐勐坝区与四排山区;公元1913年,直隶镇边抚夷厅改为澜沧县, 澜沧县分设上改心县佐、辖上改心山区; 公元1928年,缅宁县四排山县佐与澜沧县上改心县佐分别由原行政区析出、合设双江县; 双江县划分5个区, 勐勐坝为中区、邦协以南为西区、勐库以北为北区、东北二门为东区。

    公元1931年, 双江县中区、东区、南区、西区、北区分别改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公元1940年,双江县将5个区调整为2个镇(勐库镇、永定镇)、4个乡(云山乡、得胜乡、复兴乡、文祥乡)。

    公元1950年,共产党在双江县成立人民政府,上属于保山专区; 双江县划分为2个区(太平区、勐库区),39个乡。

    1952年新设缅宁专区。同年底,划双江县归缅宁专区(后改临沧专区)管辖。县人民政府迁至勐勐。

    1953年增设勐勐为三区,增设一个乡,共四十个乡。

    1958年底,双江县与临沧县合并为临双县,1959年10月,恢复双江县建制,设太平、勐库、勐勐三联社,四十个公计,二百三十五个生产队。

    1961年,划改四个区,一区太平,二区勐库,三区勐勐,四区南榔,下辖五十个乡。

    1966年,增设区级单位忙糯片。双江县共五十一个乡。

    1969年,一区改称永革公社,二区改称红卫公社,三区改称卫东公社,四区改称永忠公社,忙糯片改称永红公社。1972年,增设沙河公社,贺六公社。将红卫公社改称勐库公社,卫东公社改称勐勐公社,永红公社改称忙糯公社,永忠公社改称南榔公社。双江县共有七十七个大队。

    1984年,设区建乡,以城关大队为基础成立区级城关镇,人民公社改称区,设区公所;双江县辖城关镇,勐勐、勐库、贺六、沙河、忙糯、大文、邦丙七区一镇。生产大队改乡,共有七十一个乡,一个乡级镇,成立乡人民政府。

    1985年6月1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双江县,设立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1985年12月30日,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成立。辖七区一镇。七十一乡,一个乡级镇。驻国营双江农场,国营勐库华侨农场。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勐勐镇。

    1988年2月,撤区建乡,城关镇与勐勐区合并设勐勐镇,双江县划为五乡两镇。74个村公所(办事处)

    2000年8月,村级体制改革,村公所、办事处改称村民委员会。

    2002年12月,勐勐镇设立公很社区、新村社区、沙河乡设尹甸社区。双江县辖五乡两镇,72个村,3个社区。

    2011年末,全县下设4个乡(沙河乡、大文乡、邦丙乡、忙糯乡)、2个镇(勐勐镇、勐库镇);下辖72个村民委员会,4个居民委员会,有556个自然村,下设828个村(居)民小组。

    2020年,全县下设4个乡(沙河乡、大文乡、邦丙乡、忙糯乡)、2个镇(勐勐镇、勐库镇)、2个农场(双江农场管理区管委会、勐库华侨农场管理区管委会);下辖70个村民委员会,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有477个自然村,下设769个村(居)民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