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江县人民政府

无障碍浏览长者模式

返回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政策文件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依申请公开

关于《双江自治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征询公众意见的草案内容


来源:双江县人民政府     时间:2023-06-01  点击率:打印 】【 关闭

总体规划从十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节是现实基础于发展环境;第二章节是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第三章节是夯实现代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从第四章节到第八章节分别从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推动乡村产业现代化、推进绿色生态现代化、推进农民生活现代化、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等五个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行论述;第九章节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第十章节是健全实施保障机制。

第一章节: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第一节:“十三五”发展成就

一是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增长;二是重要农产品有效保障;三是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四是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五是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六是乡村振兴高位开局;七是农村改革持续深化。

第二节:“十三五”存在问题

一是全县农田基础设施仍需改善;二是农业总体规划布局滞后,小、少、乱、杂现象突出;三是对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缺失;四是农民对新兴产业承受能力弱;五是农产品量小质弱,销售空间狭窄;六是农业现代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程度低。

第三节:“十四五”面临的形势

一是发展机遇。1.“ 三农” 思想和“ 两次” 考察为双江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2.“优先发展”为双江农业农村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3.“ 三个示范区” 为双江农业农村发展找准了定位和路径;4.“ 五网建设” 为双江农业农村发展拓展了巨大的空间和优势潜力;5.“三化驱动”为双江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二是面临的挑战。1.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2.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3.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弱。4.农业产业加工链低。5.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充分。

第二章节: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2023年“两会”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指示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补齐“三农”发展短板,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坚决稳住农业农村这个“基本盘”,切实发挥好“三农”压舱石作用,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节: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二是坚持三产融合,协调发展原则;三是坚持突出特色,高效发展原则;四是坚持品牌为本,高质量发展原则;五是坚持城乡融合,共享发展原则。

第三节: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将双江打造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先导区、示范区和核心区。规划期末,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将双江建成临沧领先、云南一流、全国知名的勐库大叶种茶叶产业体系和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推动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休闲农业等相关产业全面升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化程度显著提高,竞争力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农业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到2025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5.2亿元以上,年均增长达15%以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365元以上,年均增长达12%以上。

第三章节:夯实现代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第一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5年,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0.05万亩,其中新建面积3.82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6.23万亩,全县高标准农田面积达27.93万亩。二是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到2025年,农田有效灌溉率达到 38%以上,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至0.5以上。三是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创建。大力推行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和发展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的“五节一循环”技术集成模式,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建成生态循环农业样板示范区。四是推动农业装备提升建设。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00万千瓦。

第二节:创新农业平台载体

一是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强镇。按“优产业、强龙头、建基地、重特色、创品牌”的总体思路,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主导产业突出、带动效果显著的农业产业强镇。二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产业优势突出、要素高度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一二三产业融合、辐射带动有力、利益联结紧密、农民增收明显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三是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培育茶产业、药果蔬百亿级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壮大茶叶、甘蔗、核桃、坚果、果蔬、生物药业等重点产业。

第三节:构建新型经营体系

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25年,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3户以上,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0户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达33户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以上示范社达16户,省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30家,新型农民职业化率达到30%以上。二是健全完善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机制。到2025年,全县适度规模流转土地面积达10万亩以上。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到2025年,农民“获农金、收租金、挣薪金、分股金”的跨界增收、跨界获利格局基本形成;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农户覆盖率达70%以上。四是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到2025年,建设1个覆盖双江县城、乡(镇)驻地、村三级的农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1个种植业物联网应用试点,2个畜禽养殖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

第四节: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一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到2025年,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20个以上,在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2%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种养模式创新、山区农业机械研发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二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到2025年,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示范2个、行业数据中心3个、科技创新基础设施2个、专家工作站5个以上。三是加快提升现代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到2025年,马铃薯、水稻、玉米等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生猪、肉牛、肉羊等良种覆盖率达94%、41%和34%以上,水产种苗自给率达到85%以上。四是推动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具有生产观光、农事体验、娱乐休闲、教育科普、度假养生、农耕文化传播等功能的休闲农业综合体。五是加快推进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抓好现代农民培训培养工程,通过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代农民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等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和技能,着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推动双江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第五节:健全市场流通体系

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建立质量品牌追溯制度,完善产品质量监管体系,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农产品追溯平台,实现农产品质量可控、可管、可追溯。二是提升打造双江知名品牌。到2025年,农产品产地认证面积达70000公顷以上,新增产品认证10个以上,努力打造“绿色食品”品牌。三是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到2025年,在全县重点产区和销区,改造和新建1—2个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一批农产品物流基地。四是农产品流通渠道。加快推进综合性交易中心建设,完善市场农资销售、产品储存、冷链物流、税务结算和信息服务等功能,建立电商平台,完善冷链物流体系,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五是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制度。严格落实安全间隔期、休药期制度,落实生产记录制度,保障农业生产用药安全。建立健全监管执法队伍协调机制,强化县、乡、村联动机制,紧盯薄弱环节,保障农业投入品供给质量。

第四章节: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

第一节:构建“一园、两带、八片区”农业产业布局

按照进行“一园、两带、八片区”的发展结构布局,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增值增效,打造双江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

“一园”:指双江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重点以发展粮食、茶叶、蔬菜、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为主,保障县域粮食安全,按照“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原则进行发展,着力打造好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建设粮、茶、果、蔬、畜禽、渔业协同发展的双江现代农业示范区。

“两带”:指低海拔经济带、中高海拔经济带。低海拔经济带指海拔在1400m以下,重点发展甘蔗、咖啡、坚果、热带水果等产业。中高海拔经济带指海拔在1400m到2000m以上的地区,重点发展茶叶、核桃、烤烟、林下经济、果蔬产业、生物药业及畜牧业等产业。

“八片区”:指茶叶产业片区、蔗糖产业片区、蔬菜产业片区、烤烟产业片区、咖啡产业片区、坚果产业片区、渔业产业片区和生物药业产业片区。

第二节:推动重点产业发展

按照“稳粮优菜,强畜兴渔,拓茶提蔗、活果增药”的发展思路,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及精深加工等方面的投入,加快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发展壮大优质高原特色农业基地,增强产业发展持续力。到2025年,全县产业基地稳定在150万亩,农业综合产值达100亿元以上。

一是粮油产业:到2025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33.09万亩,粮食总产量达7.93万吨,全县油料作物种植面积稳定2.13万亩,农业产量达到0.29万吨。二是茶叶产业:以培育百亿元茶产业的目标,按照“抓两端、一聚集、四个有”要求,持续抓好“一县一业”示范创建,着力打造茶产业全产业链。到2025年,全县茶园种植面积稳定35万亩,农业产值21亿元,工业产值35亿元,综合产值为100亿元。三是甘蔗产业:巩固提升沙河乡、勐勐镇、勐库镇、邦丙乡、忙糯乡及两农场原有蔗区,发展大文乡新蔗区。到2025年,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甘蔗农业产量达50万吨以上,农业产值2.2亿元,工业产值达5.3亿元。四是烤烟产业:围绕“万元田”建设,以沙河乡、忙糯乡为核心区,辐射带动全县中高海拔经济带发展烟草种植,确保到2025年,实现烤烟种植面积3万亩,烤烟产量达0.375万吨,实现烟叶产值达1.3亿元以上。五是蔬菜产业:重点打造双江坝区万亩冬早蔬菜园区和以忙糯乡小坝子村为主的万亩山区冷凉蔬菜园区,主打“忙孝土豆”、“双江红美人椒”、“绿然高寒蔬菜”三个品牌,到2025年,建成冬春蔬菜基地4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4.04万亩,实现总产13.66万吨,蔬菜产值达3.06亿元,综合产值达9亿元。六是咖啡产业:抓实生态咖啡园、洁净、绿色有机咖啡建设,加快荣康达瑰夏咖啡为主的品牌基地建设,培育和引进咖啡精深加工企业,示范带动咖啡产业发展。到2025年实现全县咖啡面积稳定在2万亩以上,咖啡鲜果产量达1万吨左右,农业产值达4200万元以上,工业产值达1亿元以上。七是畜牧产业:生猪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和中央财政支持等渠道规划建设千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10个,新建种猪场1个,发展年出栏500头以上养殖场10个,发展生猪养殖大户120户。肉牛产业:计划发展2个万头乡镇(勐勐镇、沙河乡)发展4个千头村、发展45个百头养殖场等。特色产业:发展林下养禽规模达1000羽以上养殖大户100户,发展林下养蜂50窝以上养殖大户200户,发展山羊养殖50只以上养殖大户50户,肉食品深加工:利用地方民族特色,打造地方“三品一标”肉食品,提升畜牧产值,计划在双江县城新建1个屠宰场。八是渔业产业:建成1个省级以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完成养殖池塘标准化健康养殖3000亩,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到9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1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达19.15亿元。九是生物药业产业:到2025年,生物药业累计种植面积达6.8万亩,农业产量达1.2万吨,实现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综合产值达50亿元,把双江建成优质天然药物和健康产品原料基地。

第五章节:构建产业融合新格局,推动乡村产业现代化

第一节: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

一是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在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环节的微观主体培育、区域产业提升和政策精准支持等三方面采取措施,推动加工企业由小变大、加工程度由初变深、加工产品由粗变精,形成上下游产品衔接的加工体系,促进双江县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到 2025 年,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户以上。二是构建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互联网+农业”平台,加强农产品农业生产、农产品运输、流通加工、包装、储存、批发、配送等各产业链市场建设,推进线上线下联动、多维立体营销,完善农村物流网络布局。到2025年,所有行政村(社区)建成便捷的物流(站)网点,实现物流配送网点全覆盖。

第二节: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

一是开发乡村农旅融合业态。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加快发展田园养生、研学科普、农耕体验、休闲垂钓、民宿康养等休闲农业新业态。二是建设休闲旅游精品景点。发展田园度假、古茶养生、民族风情、自驾探秘、红色研学等旅游产品,努力形成高端引领、中端支撑、基础铺垫的乡村旅游体系。到2025年,争创2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省级旅游名村、2个4A级旅游景区、7个3A级旅游景区、6个绿美景区,建设7条(段)绿美(美丽)公路、1家高品质酒店、2家半山酒店、2处户外营地、8家民宿客栈、2家精品庄园。三是加强精品庄园建设。积极推进戎氏茶庄园、冰岛王庄庄园、申活陶艺园、来冷采摘体验园、公弄布朗文化园、大浪坝休闲园等一批精品庄园建设。四是着力打造田园景观。加快推进双江坝区绿美田园建设,重点围绕忙开村至仁康医院片区、允俸桥头至东等城南片区、坝头至新人民医院片区、老屠宰场至纸厂家脚闷乐片区、勐库镇忙那片区五个片区进行建设,打造独具双江特色的田园景观,促进农旅融合发展。五是促进乡村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完善“快进慢游”的全域旅游交通网络,推出美丽乡村留住乡愁之旅、冰岛禅茶修心养生之旅、双江多元民族文化体验之旅、北回归线穿越之旅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

第三节:培育乡村新兴服务业

一是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物流配送、冷链仓储、设施租赁、市场营销、产品营销等领域市场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

二是拓展生活性服务业。围绕家政、养老、托育、物业、旅游、健康养生、医疗护理、房地产业等民生领域服务需求,乡村资源优势,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生活性服务产业。

第四节:大力发展乡村信息产业

一是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打造农产品网络品牌,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为广阔乡村架设农产品流通新平台。二是加快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推动农村电商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级,采用多样数字技术路径,助力数字乡村和智慧农业建设。

第六章节 打造美丽宜居新风貌,推进绿色生态现代化

第一节:全域推进人居环境品质建设

一是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继续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污水处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提升乡镇生活垃圾治理能力,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持续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动态更新上报农村黑臭水体监管清单,分类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宜居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进步。二是实施“十百千”示范工程。结合省委“百千万”工程和市委“十百千”工程,积极推进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园、户建设,持续建设“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打造多个集现代化、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努力建成一批具有双江特色、功能完善的村庄,让农村成为城市居民向往之地。三是实施绿美乡村专项行动。加快建设一批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不断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十四五”期间共规划建成省级绿美乡镇4个、省级绿美村庄11个,市级绿美村庄262 个。

第二节: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

一是强化农业资源保护和建设;二是健全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三是推动农业农村减排固碳。

第二节: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

一是积极促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二是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三是大力发展循环农牧业;四是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

第三节: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一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二是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三是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第七章节:实现农民富裕新态势,推进农民生活现代化

第一节:关心关注农村弱势群体

一是健全弱势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二是深入推进社会力量帮扶。

第二节: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加强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培训,健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制度,农民工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制度。逐步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

第三节: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一是增加农民知识技能培训,提升农产品质量;二是推动农村产业融合,提高经营性收入。围绕现代农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培育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投资入股企业,通过利润返还、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增收,促进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三是推动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四是保障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设农村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充分利用村集体的闲置土地、闲置水面、林木资源、空余场地等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

第四节:健全可持续脱贫长效机制

保持产业扶贫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平台、三机制”,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体作用,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全覆盖,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带动村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力争用2-3年的时间,全县每个行政村经营性年收入不低于10万元。

第八章节: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第一节:构建新时代基层善治体系

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培养一批思想政治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优秀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到2025年,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明显增强;二是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大力推进村民自治,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健全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第二节: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

一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推动村民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常态整治农村不良习俗,培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二是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推动优秀农耕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合理适度利用,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体系,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美丽乡村。

第二节: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平安乡村建设

一是加强平安乡村综合治理防控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各村警务建设,筑牢乡村安全稳定第一道防线,健全乡村应急管理体系,有效防范化解乡村安全风险,遏制各类安全事故,防范各类灾害事件发生。二是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打造覆盖城乡的法律服务体系,大力开展“法治乡镇”“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

第三节:支持多方主体参与乡村治理

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为乡村社会治理注入了更多有生力量。加强妇联、团支部、残协等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联系群众、团结群众、组织群众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

第九章节:谱写城乡融合新篇章,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一节:建立健全城乡空间融合发展机制

一是完善城乡统筹规划制度。强化城乡一体化设计,科学编制县乡两级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安排农田保护、生态涵养、城镇建设、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建设。二是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实施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补齐公共卫生、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市政设施、产业配套等短板弱项,增强双江县城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三是实施美丽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小城镇联结城乡作用,加快推进双江自治县勐库冰岛古茶山茶旅研学度假区建设,加强忙糯、大文等小城镇道路、污水垃圾处理、环境绿化等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大对特色小镇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主导产业培育,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第二节: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机制

一是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二是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三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四是建立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

第三节: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一体化

一是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运行管护机制。

第十章节:健全实施保障机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第一节:发挥党的领导作用;

第二节:建立完备规划体系;

第三节:完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建设;

第四节: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第五节:健全评估考核机制。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