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江县人民政府

无障碍浏览长者模式

返回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政策文件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依申请公开

关于《双江自治县“十四五”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2021-2025)(征求意见稿)》征询公众意见的草案内容


来源:双江县人民政府     时间:2023-03-08  点击率:打印 】【 关闭

大健康是覆盖人的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与人的健康紧密相关的全部产品和服务,涵盖了生命科学、医疗卫生、生物医药、养生养老、健康产品、健康运动、健康旅游、健康文化、健康饮食、健康保险等领域的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大健康产业是与维持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相关的一系列健康产品生产经营、服务提供和信息传播等产业的统称,覆盖一、二、三产业,具有综合性强、产业链长、发展潜力大等特点。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是加快“健康双江”建设、加速双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满足各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保障。根据《“健康云南2030”规划纲要》《“健康临沧2030”规划纲要》《“健康双江2030”规划纲要》《双江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双江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临沧市“十四五”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等,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优势条件

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自然资源优越。气候资源优势明显,境内中药材资源丰富。我县地处云贵高原怒山横断山脉南部,位于东经99°35′15″~100°09′33″,北纬23°11′58″~23°48′50″之间,北回归线横穿县境中部,总面积2160.2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233m,最低海拔670m,高差为2563m。全年干湿季分明,立体气候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23.3小时,全年≥10℃的积温7126.3℃,年平均气温20.5℃,历年平均降雨量1015.2mm,历年平均蒸发量2308.1mm,历年平均相对湿度76%,较适合药材生长。

——中药材资源丰富。双江地处低纬高原,气候和环境多样性显著,有优越的气候资源优势,境内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是临沧市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中药材是我县发展区域经济的优势特色生物产业。全县分布的药用动植物共147科322种,有主要植物药品种113个、动物药品种340个,是我市中药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具有发展中药材种植的中药与民族药资源优势。

——民族文化绚丽多姿。双江是全国唯一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联合自治的多民族自治县,境内居住着 24 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44.47%,各民族在长期共融中形成了风俗各异、多姿多彩的和谐多元民族文化,是云南乃至中国和谐民族文化的缩影,有着“中国多元民族文化之乡”的美誉。

——大健康产业加快发展

1.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20年底,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04个,其中:县级医疗卫生机构4个、疾控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乡镇卫生院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诊所16个、村卫生室75个。全县千人口拥有病床4.08张;有卫生技术人员1570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9人;有执业(助理)医师338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2.05人;注册护士490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护士2.98人;有公共卫生技术人员数102人,每千人口拥有公共卫生人员0.78人。有全科医生31人,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师1.88人。全县有民营医院1所,编制床位114张,千人口床位0.61张,占全县床位总数的14%,社会办医力量得到进一步增强。

2.中医民族医药服务体系。围绕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总体部署,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县级公立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全县县、乡医疗机构均100%开展中医药服务。75个村卫生室中有64个村卫生室能够提供简、便、廉的中医药服务,占村卫生室的85%;全县医疗机构共有中医类毕业生59名,其中:主任医师2人、执业医师32人、主治医师9人、助理医师10人、执业药师2人、医士3人、乡村全科助理1人。县中医医院2020年实现业务收入1948.5327万元,门诊就诊93979人次、住院2529人次。中医药服务收入444.84万元,占医疗总收入比22.83%。(提供全县中医药的数据)全县开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适宜技术9类60余项;应用中药饮片368味,免煎颗粒剂303味;民族民间医药抢救、保护、挖掘、整理工作有序开展,应用当地民族民间植物药93味,开展民族民间医药适宜技术6项。

3.健康养老服务。全县建成养老机构(设施)28个,其中,城市公办养老院1个,农村敬老院5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及农村互助养老站22个;共设置床位910张,其中城市公办养老院80张、农村敬老院390张、老年护理院200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及农村互助养老站床位240张。

4.健康旅游业。加快推进冰岛普洱茶古树圣山公园建设、荣康达乌龙茶庄园4A级旅游景区及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推进18个乡村旅游示范村提档升级,打造9个乡村旅游品牌村。推进临翔—双江—沧源—耿马佤乡秘境精品旅游线路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沿线旅游产品开发。把冰岛古茶镇打造成为临沧乡村旅游的核心区。提质景亢、那京等一批有代表性的临沧品牌旅游村。开发来冷红火龙果农业园、荷花观光园、千蚌现代农业观光园、沃柑示范园等特色乡村旅游景区。持续办好双江冰岛茶会,打造一批具有双江特色的文化节庆产品。加快古茗之巢、云顶筑巢茶庄园、戎氏茶庄园等半山酒店建设,建成运营6家半山酒店,建成乡村民宿20家以上。打响双江“康养双江·茶人福地”乡村旅游品牌。

第二节 发展机遇

1.中医药地位不断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十分重视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明确指出:“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医药全面参与疫情防控救治,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战略高度对中医药发展进行的全面谋划和系统部署,为云南、双江在新时代加快发展以中药、民族药为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性机遇。

2.各级重视生物药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国家颁布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制定出台了《云南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关于推进中药饮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实施意见》;云南省科技厅、云南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施工图》、《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云南省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云南省药监局、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共同印发《关于开展云南省中药配方颗粒研究试点工作的通知》;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云南省中药材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云南省商务厅牵头印发《关于推进中药材及中医药追溯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云南省卫生健康委牵头制定《云南省实施“定制药园”工作方案》《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十四五”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等系列政策措施。临沧市出台了《临沧市贯彻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临沧市中药材种植加工工作方案》《中共临沧市委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临沧市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进一步保障中医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为快速推动我县生物药业健康向好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3.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健康服务涵盖医疗卫生、营养保健、健身休闲等健康服务功能的健康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引导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产业。随着生物、信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科技发展、技术升级将推动产业进一步升级和融合,还将推动健康产业交叉汇聚、跨界融合发展。健康产业将与互联网、现代农业、智能制造、文化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同时不断催生各种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近年来,“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为健康产业带来重大变革,大健康产业形成了极具潜力的产业蓝海。同时,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不断增加,势必推动健康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第三节 面临挑战

1.生物医药产业链处于低端领域。我县生物医药产业链目前仍处于基地建设,产品初加工阶段。中药材产业经济效益、产品附加值以及技术含量低,产业链延伸不够,高端产品、新兴服务的供给能力不足,缺乏深加工及精品开发。健康产业仍然还停留在医疗服务方面,健康产业的保健食品、医药产品制造、健康管理、养生养老服务等健康产业发展滞后,难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在大健康产业链中具有高附加值的医药制造、保健食品、医疗器械、老年用品等处于空白或起步阶段。

2.大健康产业发展起步晚,资源后劲不足。一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医疗卫生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人才政策和人才管理机构还不够完善,聚集高层次人才的能力还不强;二是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缺乏技术成熟、信誉良好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进不来人、留不住人”等现象仍然存在﹐现有中医人员学历水平不高﹐专技人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专科建设不强、中医特色优势不突出,导致专科专病特色优势不突出;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与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不相适应。交通、食宿、养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智慧旅游平台建设、交通导引、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观景台等公共服务设施与旅游发展需求差距大,景区景点分散,通达公路里程等级低,耗时长。基层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还存在薄弱环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与发展现代旅游业不相适应。四是“健康生活目的地”品牌宣传营销有待加强。宣传营销经费投入不足,多元化、全方位、多平台旅游宣传营销格局尚未形成,全县一盘棋宣传推介双江整体形象没有形成有效机制,“健康生活目的地”形象知名度和影响力不高。五是旅游投融资机制不健全、旅游企业量小质弱、旅游开发开放政策制约。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及党的二十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刻把握云南“四个突出特点”和临沧“三个阶段性特征”,主动服务和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医疗卫生、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和保障、其他与健康相关服务为抓手,加快转变健康服务领域发展模式,把人民群众的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健康双江建设,增强健康服务业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努力为全县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为与全国同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多元发展。落实政府办医责任,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加强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激励、组织协调和市场监管作用。促进医疗健康与康养、养生、旅游、互联网、金融保险的多元化融合发展,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

2.以人为本,健康发展。把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和水平作为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立足健康需求,统筹区域健康服务资源配置。

3.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深入开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突出双江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聚焦主导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重点,形成功能明确、特色鲜明的健康服务业发展新格局,打造双江特色的健康服务业品牌。

4.统筹兼顾,协同发展。抓好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保障;协调好城乡、区域,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医疗机构各方关系;保障医务人员、人民群众各方利益,协同发展、均衡发展。

5.开放合作,联动发展。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双向开放,积极探索全县现代服务业高效利用国内外市场、国内外资源加快发展的新路径,以大开放、大合作促进大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建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健康产业体系,全县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综合产值达18亿元,其中生物医药主营业务收入达13亿元以上(农业产值5亿元,工业产值8亿元),大健康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亿元,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打造功能完备的公共医疗服务中心、健康养老示范区,大健康产业发展独具双江特色。

——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建成以公立机构为主体、社会机构为补充、覆盖全民全域全方位的健康服务体系,实现医疗、康养、健康文化旅游和健康保险、医药商贸物流、健康地产协同发展,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健康旅游服务机构和企业。

——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优质资源不断聚集,人才支撑能力明显提高,名医名科名院数量大幅增加,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健康产业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及应用有较大突破。

——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健康产业链不断完善、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健康产品日益丰富,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提升,涌现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健康产业服务群体。

——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健康产业政策体系建立健全,行业标准和服务体系科学规范,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机制更加有效,医养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全面形成,全社会健康意识显著增强,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形成独具双江特色、文化氛围浓、创新活力强、行业自律好、政府监管有效的发展环境。

表1:“十四五”双江自治县健康服务业主要指标表

序号 类别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备注

健康水平 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岁) 73.69 76.1 预期性

婴儿死亡率(‰) 7.19 ≤4

约束性

孕产妇死亡率(/10万) 0 ≤10 约束性

医疗资源 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张)

4.08

4.54 预期性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05 2.8

预期性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2.98 3.77 预期性

经济 水平 健康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 18 预期性

——医疗卫生服务收入(亿元) - 3 预期性

——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亿元) — 1

预期性

——健康保险和保障服务(亿) — 1 预期性

——其他与健康相关的服务(亿元) — 13 预期性

第三章 发展布局

第一节 空间布局

紧紧围绕健康生活目的地和”云药之乡”,依托资源优势,做强做大生物医药产业,让双江的中药材种植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良方”, 增加群众收入,助力乡村振兴,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天然药材集散地,按照产业集聚、错位协同、均衡发展的原则,依托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强化园区引领、区域联动、带状集聚,整体构筑“一园两区三带、多点支撑”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新格局。

以双江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为引领,构建勐库康养示范区、勐沙商贸示范区,建设南勐河--小黑江流域热带生物药材种植带,澜沧江流域热带生物药材种植带,高山生物药材种植带。

专栏 1 “一园两区三带多点支撑”区域布局

一园,双江自治县生物医药产业园。

两区,构建勐库康养示范区;勐勐、沙河商贸示范区。

三带,南勐河--小黑江流域热带生物药材种植带;澜沧江流域热带生物药材种植带;高山生物药材种植带。

多点支撑,打造县城、勐库、大文、忙糯、邦丙“5+N”产业发展支撑点。

(一)一园引领

以双江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为重点,推进园区(基地)建设,构建聚集、支撑、引领产业发展及承接外部投资的阵地。加大中药、民族药、天然药、化学原料药、化学药、生物制品、健康产品、植物提取物、中药材种植和精深加工业发展,打造生物医药、医疗服务、养生养老、文旅运动、食品保健品、商贸物流等6大产业集群,形成具有规模效应和聚合效应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系统和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同时积极促进各类园区和产业基地的升级发展,在全县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康复、养生、康体、养老产业基地和优质的中药材种植科技示范园。

(二)两区联动

1.构建勐库康养示范区

依托勐库优质的冰岛茶资源和古茶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做大做强冰岛茶产业,开发高价值的健康茶叶健康新产品,衍生茶产业链,同时结合茶旅融合、茶林融合、茶康养融合、茶文融合等方式,大力发展探险探秘旅游、茶文化旅游、商务旅游、淘宝旅游、休闲旅游等项目,实现茶产业与康养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宜居的康养小镇。

2.构建勐沙商贸物流康养示范区

立足双江距临沧机场相对较近和国道214线穿过勐勐坝的区位优势(凤--云--临--双一体化和临双、临清高速路建成通车优势),加快县城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建设,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康养服务业、生物医药贸易业发展,促进健康旅游、健康文化、健康金融、健康科技、健康管理、健康大数据等产业融合发展。在休闲养生、疗养度假、国际医疗服务、医药商贸物流等领域,发展一批以民族文化、茶文化为特色的优势产业,努力将勐沙建成商贸物流康养示范区。

(三)三带聚集

在南勐河--小黑江流域热带生物药材种植带和澜沧江流域,主要发展种植以大黄藤、红花、葛根、砂仁、叶下珠等热带生物药材产业带;在海拔1500米以上冷凉区域主要发展以种植滇黄精、三七、龙胆草、重楼、石斛、续断、掌叶大黄、茯苓、草果、白芨、西南远志、半夏、云当归等为主的高原特色中药材产业带。在三带中形成品种选育、试验、扩繁、种植标准基地。

(四)多点支撑

打造“5+N”产业发展支撑点,即:重点建设沙勐县城区、勐库、大文、忙糯、邦丙5个健康城镇,建设N个康养小镇。把“5+N”健康城镇打造成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亿级城镇,建设一批特色康养小镇,建设一批康养产业区。

第二节 分级布局

按照产业集聚、错位协同、均衡发展的原则,围绕总体布局,明确县、乡(村)健康产业布局重点,分级建立两个层次的体系结构。

县(区)级:依托医疗服务资源,结合双江特色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草药产业、教育体育事业、旅游产业等发展规划,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健康产业发展方向及思路,推进中医医院搬迁建设、老年护理中心建设,设置老年病科,建成具有突出特色的医药健康机构、项目、基地,推动老年大学网络建设,将康体养生、文化、旅游、教育等元素融入健康产业发展之中,探索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新模式。在新、老旧小区内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用房,不断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乡(镇)和村(社区)级:积极贯彻落实市、县(区)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各项任务,强化乡(镇)敬老院的管理,全面提升全县养老服务水平,使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老年人集中供养率达100%;生活不能自理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60%以上的目标。每个行政村(社区)建设村级卫生室,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互助养老服务站)和老年活动室,配套设置医务室和老年大学学习点,拓展和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使居民就近享受健康咨询、健康教育等,共享大健康产业发展实惠。

第四章 发展任务

第一节 中医中药产业

1.加快推进原料基地建设。突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提质增效建设,大力发展新资源及市场紧缺药材品种,坚持质量优先、标准提升的原则,科学发展大黄藤、滇龙胆、红花、魔芋、茯苓、续断、山银花、三七、重楼、云木香、石斛、神衰果、滇黄精、佛手、白芨、草果、砂仁、灯台树、葛根、草乌、土茯苓、叶下珠、滇橄榄、当归、云黄连、花椒等原料品种,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将我县建设成为全国最优质的天然药物和健康产品原料基地。

2.建设中药材加工生产基地。以中药(民族药)、天然药物为重点,开展中药性状和安全性等研究,加快推进中药(民族药)、中药饮片生产加工,植物药中间体及提取物、医疗机构制剂、医疗器械等产品开发生产,实现产业升级;推进中药(民族药)、天然药物品种二次开发,充分发挥现有药品批号优势,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根据市场,筛选和盘活一批已有批准文号休眠品种,加大药品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药品加工产值;开发药食同源产品,形成一批中药材特色品牌,打造一批规模化的生产加工基地。

3.建设中药材产品商贸基地。加强中药材现代仓储物流中心、区域性药品批发配送中心、冷链物流的建设,健全药材供应保障体系,促进多元化的药材流通。持续加大中药材流通追溯覆盖率,逐步实现全品种的全产业链大数据追溯,提升企业竞争力;推进“互联网+药品流通”平台建设,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培育新兴业态;规范零售药店互联网零售服务;建立完善互联网药品交易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监管,全面提升药品流通行业信息化水平。

4.融合发展健康食品产业。弘扬食疗食补养生传统文化,宣传普及科学安全的饮食调养知识,鼓励中医医疗机构提供时令药膳配方个性化定制服务。鼓励企业开发具有养生保健功效的本土优势食材资源,大力发展药膳、方便食品、保健食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各类健康食品。

专栏1:中医中药产业重点建设内容

1.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1.巩固提升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县中医医院完成搬迁,以“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为目标,通过“11+3+X”的建设模式提升县级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获得中医药健康服务的可及性显著增强,建成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深入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基层“中医馆”全覆盖。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达0.65张,每千常住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达0.4人。

2.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以国际化、品质化、高端化为建设方向,推动旅游和康养深度融合,培育“健康+旅游”新业态,推动中医等医疗服务进景区,促进双江旅游由“观光型”向“康养型”转变,打造国际康养旅游胜地。

第二节 生物医药产业

1.建设生物医药加工生产基地。以中药(民族药)、天然药物为重点,开展中医药性状和安全性等研究,加快推进民族药、中药饮片生产加工、植物药中间体及提取物、医疗机构制剂、医疗器械等产品开发生产,实现产业升级。推进中药(民族药)、天然药物品种二次开发,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筛选和盘活一批已有批准文号休眠品种,大力发展药食同源品种,形成一批中医药特色品牌,打造一批规模化的生产加工基地。

2.推进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园区建设。以双江林产业园区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培育生物药业和大健康相关产业,建成云南重要的生物药业制造基地和临沧重要的大健康产业基地。

3.培育龙头企业,注重原料基地建设。以工业化理念,打造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第一车间”。鼓励支持国内外大企业在我县适宜地区建设中药材原料基地,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引领,广大药农规范种植,全县有序发展的局面。以盈润大黄藤、鼎云滇黄精、福滋茯苓、振祥三七、行云石斛、天润石斛、恒丰石斛、北回归叶下珠、盈林葛根等为重点,打造一批原料品牌产品和知名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一批中药材稀缺品种发展。创新种植模式,促进中药材“林下种植”、“野生抚育种植”、“仿原生境种植”等,形成有影响力的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基地。

4.注重产业链建设,大力研发中药饮片。针对双江特色中药材大品种、特色道地品种,以安全、有效、方便服用为原则,开展中药饮片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技术相结合的科技研发,开展中药饮片生产加工,重点研发一批特色饮片产品。鼓励中药材种植企业以“种植—加工(深加工)—销售”于一体模式,严格把控药材原料质量,生产加工精品中药饮片。重点研发一批特色饮片产品,形成拉祜族药、佤族药、布朗族药、傣族药等民族传统中药饮片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以大品种中药材和双江特色药材为发展重点,调整种植结构,推动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升生产效益,促进流通使用,引导形成中药饮片生产集聚。实施有效的激励政策,支持企业建设一批技术、设备先进,质量控制严格,成本低、效益高的中药饮片现代化生产线。鼓励中药材种植企业,开展中药饮片生产,发展一批与国内外市场联系密切的中药饮片企业。

5.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立专家研究团队,开展课题研究、产业技术攻关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工作,与云南中医药大学合作收集“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中医药传统知识”,收集整理相关民间民族医药传统技术;与临沧市佤医医院签订“佤医药普查、挖掘整理应用研究—佤医药传承、推广”合作协议,加快推进佤族药酒涂擦、佤族熏洗、佤族改良型花椒针等民族医学疗法推广应用;积极与云南中医药大学合作,挖掘整理民族民间医药单方验方及民族民间诊疗适宜技术规范指南,快速提升民间医药的占有空间和市场竞争力。鼓励支持企业加快产品技术创新、转型发展,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围绕道地药材、民族特色、药食同源药材种植(养殖)和加工生产技术瓶颈,策划和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研发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一个民族医药研究中心。

6.建设生物医药产品商贸示范基地。加强生物医药现代仓储物流中心、区域性药品批发配送中心、冷链物流建设,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实现多元化的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要立足双江,面向全国,放眼全球,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大力开展对内对外合作,以市场建设、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商贸发展为重点,培育壮大生物医药商贸流通企业,积极引进省内外生物医药商贸流通企业落户双江。培育多层次医药市场体系,大力推进现代医药物流体系建设,构建开放共享的现代医药物流服务体系,组建或引进有经验的现代物流企业专门从事第三方医药物流。建立双江生物药材交易中心,着力发展一批专业的医药批发市场,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物流企业,规划建设一批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物流园区。将我县建设成为省内外有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品商贸示范基地。

7.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示范县工作。围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建设标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实施意见》(云政办发〔2016〕14号)开展创建工作。通过创建,使中医药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公民中医健康文化素养大幅提升,中医药工业智能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增强,实现中医药继承创新发展、统筹协调发展、生态绿色发展、包容开放发展和人民共享发展,为健康双江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专栏2: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建设内容

1.双江林产业园区。

2. 良种选育推广工程。制定和完善中药材良种选育标准和种子种苗生产标准。以大黄藤、石斛、滇重楼、云茯苓、云木香、草乌、滇黄精等云南特色药材品种为重点,依托中药材良种繁育中心,建设3个良种扩繁基地。扶持培育一批优质中药材种子、种苗专业化生产经营企业。

3.基地建设升级工程。围绕具有种养优势和产业优势的资源品种,在全县建成5个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3个有机种植(养殖)基地。

4.加工能力提升工程。支持企业建设技术装备先进、质量控制严格的中药饮片现代化生产线。支持发展大黄藤、茯苓系等中成药品种。支持以云南特色药材为重点的植物提取物生产,加快发展云南特色品种颗粒饮片生产。

5.中药(民族药)发展重点。大黄藤等道地药材的标准体系,重点品种的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中药材生产规范及标准,中药饮片等级标准。

第三节 医疗服务健康产业

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聚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到2025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床位数达到4.54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服务数达到2.8人,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到26%左右。

1.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按照控制总量、优化布局、均衡配置的原则,合理确定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布局、功能、规模和标准。重点办好1所县级公立综合医院和1所中医医院,鼓励支持加强民族民间医药发展。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严格控制公立医院配置大型医用设备以及开展特需服务的比例,为民营医疗机构发展预留空间。

2.推进专科医疗机构建设。以优化结构调整,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为主线,合理调控区域内医疗机构床位总量,原则上不再新增城市综合性医疗机构,新增和存量调整医疗资源优先支持儿童、妇产、传染病、康复、精神卫生、皮肤病、老年关怀和肿瘤等专科医疗机构建设。

3.加快部署多元化办医格局。健全“县级综合医院为龙头、县中医医院为特色、乡(镇)卫生院和村(社区)卫生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鼓励并引导社会资本出资新建、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参与医疗卫生机构。着眼三孩政策带来的新需求,加强妇幼保健生育服务。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综合性医院转型发展、摸索新服务。

4.大力发展社会办医。鼓励社会办医发展全科医疗服务,支持社会力量深入专科医疗等细分服务领域,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独立设置的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消毒供应、血液净化等专业机构,构建多元化的医疗服务体系。营造鼓励社会办医的政策环境,床位设置为社会办医预留规划空间。实行非禁即入,完善社会办医在土地、投融资、财税、价格、产业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医院评审、技术准入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实行同等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建设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公立医疗机构人员到社会办医疗机构开展多点执业。支持社会办医院引进优质医疗卫生技术人才。

5.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提高服务能力水平,实施基层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加强乡镇卫生院科室硬件、人才队伍建设、标准化配置设施设备。实现100%的乡镇卫生院设备标准化配置,着力建成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群众满意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

6.规划建设区域医疗中心。积极引入省内、外优质医疗资源,与省外先进水平的大型综合医院建立长期合作帮扶关系,努力将县人民医院建设成为综合实力强劲、县域医疗资源丰厚、服务质量一流的县级综合医院,着力打造具有诊疗技术龙头地位的区域医疗服务中心。

7.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科学布局,重点培育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争取“十四五”期间建设省级临床重点专科4个,建设市、县临床重点专科5个,疑难危重患者救治能力明显提高。积极争取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强化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将妇幼健康服务机构纳入重点学科建设范畴,重点加强儿童保健、妇女保健、儿童营养指导专科建设;全面形成覆盖临床重点专科(科室)群,医疗卫生机构各项专科新技术得到快速拓展,大病诊治水平显著提高,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8.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持续开展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优化医疗流程,大力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推行预约诊疗,落实惠民便民措施,建立良好就医秩序,着力改善群众就医感受,公立医院开展满意度测评,纳入医院年度责任目标,开展专项抽查考评。

9.推广绿色医疗产业。营造绿色的就诊环境、清洁的医疗设备、畅通的服务流程、更加注重患者安全、主动减少医源伤害、共建医患和谐等氛围,以先进的医疗技术与医疗服务手段,让患者能够享受到最精准、最适度的治疗。

10.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监管。按照市、县、乡(镇)三级医疗质量控制体系,积极开展各专业、学科的医疗质量控制。健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建立限制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备案管理制度,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建立科学的医疗质量控制动态监测和反馈机制。加强医师执业管理及医师定期考核。严控不合理医疗费用,规范医务人员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行业自律,鼓励社会、媒体和公民对其服务进行监督。

专栏3:医疗服务领域重点建设内容

1.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联盟等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促进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均衡发展,带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2.“双提升”工程:加强县医院感染性疾病负压病房及ICU建设和县疾控中心实验室和业务用房管理,配置卫生检验、健康相关因素监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设备,增强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防控能力。

3.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争取“十四五”期间建设省级临床重点专科4个,建设市、县临床重点专科5个。

第四节 健康养老产业

1.推进医养结合。加快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覆盖全体老年人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规范县级医院设置康复、护理和养老服务职能科室。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合作机制,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加快推进医疗养老联合体建设,广泛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支持社会资本开办老年病医院、老年康复医院、老年护理院。到2025年,实现全县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全覆盖,护理型养老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55%以上。

2.开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加快推进社区医养服务设施,全面加强与卫生、助残等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布局、互补共享,在社区养老服务机构配备护理人员,康复护理设施设备和器材。引导社会力量管理运营社区医疗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充分利用乡镇敬老院现有的资源,新(改、扩)建一批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到2025年,城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70%。

3.丰富养老服务业态。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支持养老服务产业与健康、养生、旅游、文化、健身、休闲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养老服务产业新模式、新业态。鼓励金融、互联网等企业进入养老服务业,适度发展健康地产,建设健康养老综合体。创新发展慢性病管理、居家健康养老、个性化健康管理、互联网健康咨询、生活照护等健康养老服务模式。支持家政服务机构的发展,扩大市场需求。探索在职教中心增设“家政专业”,开展护工技能培训,提升家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4.加快适老化建设。推进居住区和公共服务区的适老化设施建设,实施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完善适老设施建设标准,落实城乡各类公共设施、老年设施和建筑工程的建设标准、生态标准、技术标准。加大老年产品研发力度,鼓励设立老年人用品专柜、专营店、连锁店,提升老年保健品和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到2025年,城市道路、社区公共场所和涉老设施场所无障碍化率达到100%。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

5.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创新智慧健康养老模式,利用先进的可穿戴、便携式的健康监测设备和智能养老监护设备等,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精准、高效的健康养老服务。

6.发展多样化康复疗养产业。支持养老机构拓展和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可按照有关规定申请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类医院、临终关怀机构等。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不同类型的健康养老模式,养老机构与县级综合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县级综合医院要规范设置老年病科。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为居家老年人提供连续性健康管理服务。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探索多元化的保险筹资模式。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

专栏4:健康养老领域重点建设内容

1.县级综合医院老年病专科建设项目,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项目、老年护理院建设项目、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项目、乡镇敬老院建设项目、农村综合性社会福利服务机构建设项目。

2.老年保健品供给建设项目,涉老设施场所、无障碍建设项目,适老化公共场所建设项目。

第五节 体育健身产业

1.建立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强化各级政府对全民健身事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抓好健身活动、组织网络、场地设施三个重要环节的建设。发展体育健美、体育锻炼、武术健身、球类竞技等项目,举办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赛事,推动专业赛事发展,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强化老年人、妇女、儿童以及残疾人等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和领导。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活动的开展,抓好传统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广。

2.完善体育健身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加强健身步道、骑行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等场地设施建设。加大足球场地供给,不断完善青少年体育设施功能区规划。到2025年,基本建成覆盖县、乡、村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完成城镇、社区15分钟健身圈建设。

3.拓展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依托山川、湖泊、水库、河渠等资源,重点发展路跑、骑行、登山、露营、垂钓等户外运动健康休闲产业。因地制宜创建体育产业基地、运动休闲基地、体育公园和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实施体育医疗康复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依托专业医疗机构和运动休闲基地,加快科学健身指导体系建设,培育体育康复产业,探索设立体育康复产业园区。

4.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倡导少静多动、适度量力、不拘形式、贵在坚持的健身行为习惯。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主题,持续实施“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各项体育运动,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支持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民健身意识。加强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与管理。加大科学健身指导和宣传力度。培育休闲体育产业,促进全民健身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推动区域健身产业建设。

6.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健身休闲设施建设运营。开发具有临沧特色的户外运动项目,发掘民族民俗文化和节庆活动,拓展本土特色的传统体育健身活动。创新健身休闲运动项目推广普及方式,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建设一批体育旅游、运动休闲示范基地。健全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丰富业余体育赛事。

专栏5:体育健身领域重点建设内容

健身步道建设项目,骑行道建设项目,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地设施建设项目,登山、露营、垂钓等体育赛事建设项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建设项目,足球场地建设项目,体育康复产业园区建设项目。

第六节 健康旅游产业

挖掘“古茶文化”、“民族文化”、“乡村特色文化”、“康养旅游”资源价值,重点发展田园度假旅游,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景区,建设一批特色餐饮、乡土旅游商品、康养度假酒店、精品民宿客栈,完善旅游交通体系,增加自驾旅游线路,改善旅游配套设施,推进旅游智慧化建设,把双江建设成为临沧市乡村旅游发展先行区和国内外知名的乡村健康旅游度假区。

1.建设冰岛古茶圣山度假区。以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临沧冰岛茶康养基地、云南首个互联网小镇为目标,以冰岛茶产业基地为建设方向,按照“一线五片”的空间布局,沿林勐公路游线,推动冰岛+城镇、冰岛+文化、冰岛+景区、冰岛+基地、冰岛+雪山,打造勐库镇、神农祠、冰岛湖、大雪山4个中心和茶道、茶艺、茶学、茶饮、茶餐 5 个民宿集群,建设由茶创中心、形象大门、汽车营地、古茶民宿、护茶木屋等节点构成的冰岛古茶圣山度假区。

2.建设勐勐四族同晖旅游区。以创建临沧市精品田园城市、云南省民族团结示范城市、中国绿水青山样板城市为目标,以民族风情田园城市为建设方向,按照“一心四园”的空间布局,构建“城市中心—功能圈—田园圈”发展结构,推进公园+产业、公园+文化、公园+运营,打造集北回归线地标中心、来冷傣族火龙果公园、千蚌(忙品)拉祜风情公园、南京佤族石斛公园、忙乐布朗鲜花公园为一体的勐勐四族同晖旅游区。

3.建设沙河恒春田园乡村旅游集聚区。以创建临沧乡村旅游标杆、云南乡村旅游集群样板、中国庭院旅游模式开创者为目标,以国家乡村旅游度假试验区为建设方向,按照“一园四线八村”的空间布局,构建“基点—廊道—繁星”发展结构,推进“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艺”、“一村一型”四种发展模式,发展乡林庭院、乡果庭院、乡趣庭院、乡艺庭院、乡野庭院五类庭院,建设沙河恒春田园乡村旅游集聚区。

4.建设大浪坝森林湖度假营地。以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以国际森林度假营地为发展方向,按照“一廊五营地”的空间布局,将生态景观与观光、运动、养生、度假、科考、研学等旅游产品相结合,建设由林海风景走廊、黄河亲子营地、大浪坝汽车营地、湾河穿梭营地、清平垂钓营地、大棚子星空营地构成的大浪坝森林湖度假营地。

5.实施乡村旅游工程。将乡村旅游产业作为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培育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打造国家农业公园、田园综合体、农业特色庄园等乡村旅游项目,推进乡村博物馆、乡村风景道、乡村旅游特色村、旅游特色庭院建设,做大做强乡村旅游“恒春田园”度假品牌,构建乡村健康旅游度假区核心区。

专栏6:健康旅游领域重点建设内容

1.建设冰岛古茶圣山度假区。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临沧冰岛茶康养基地、云南首个互联网小镇。

2.建设勐勐四族同晖旅游区。打造临沧市精品田园城市、云南省民族团结示范城市、中国绿水青山样板城市。全面提升来冷傣族火龙果公园、千蚌(忙品)拉祜风情公园、南京佤族石斛公园、忙乐布朗鲜花公园为一体的勐勐四族同晖旅游区。

3.建设沙河恒春田园乡村旅游集聚区。按照“一园四线八村”的空间布局,发展乡林庭院、乡果庭院、乡趣庭院、乡艺庭院、乡野庭院五类庭院。

4.建设大浪坝森林湖度假营地。建设由林海风景走廊、黄河亲子营地、大浪坝汽车营地、湾河穿梭营地、清平垂钓营地、大棚子星空营地构成的大浪坝森林湖度假营地。

5.实施乡村旅游工程。推进乡村博物馆、乡村风景道、乡村旅游特色村、旅游特色庭院建设,做大做强乡村旅游“恒春田园”度假品牌,构建乡村健康旅游度假区核心区。

第七节 健康管理产业

按照“多元化、个性化、全程化、智慧化”要求,加快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评估体系和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推动健康教育产业发展。

1.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利用传统媒体、自媒体、新媒体和健康讲座等途径开展健康管理知识宣传,营造健康管理文化理念,推广普及医疗健康科学知识,倡导积极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加强县、乡、村三级一体化健康宣传,加快社区(村)作为常见病预防诊断、健康教育的前沿基地建设,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文化和素养,形成健康生活理念和方式。到2025年,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经常性参与健康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0%以上,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3%以上。

2.加快发展多元化健康管理服务。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专业健康管理机构和品牌,鼓励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合作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积极开展健康筛查咨询、未病管理与治疗等形式多样的健康管理服务。支持社会资本发展健康体检、专业护理、心理健康、母婴照料和残疾人护理等专业健康服务机构。到2025年,培育1家以上健康管理企业。

3.积极拓展预防保健服务。以预防医疗服务为核心,加快完善预防保健产业链条建设,推动疾病治疗向健康促进转变。支持医疗机构综合运用现代医疗技术和方法,对重大疾病和引起慢性疾病的重大风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估、风险干预、筛查防治和健康管理。加强区域内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鼓励组建综合性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健全全民健康档案。加强公共卫生大数据分析应用,提高对重大疾病的监测、预测、预警,提高处置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4.持续提升妇幼保健保障水平。进一步健全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建设,引进优质妇幼保健医疗资源,提供多样化产科、儿科特需医疗服务。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和健康儿童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实现免费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筛查全覆盖。积极开展高龄孕产妇,再生育人群的服务和指导。

专栏7:健康管理领域重点建设内容

1.居民健康管理工程:实施“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人人行动”的健康管理机制,持之以恒地推进健康临沧行动,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实现个体与群体的持续性健康管理。

2.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工程:妇幼健康保障能力提升计划、家庭发展健康支撑能力提升计划、老年健康服务能力提升计划

第八节 健康体检与咨询产业

1.发展健康体检与咨询等健康服务。加快推进健康体检、健康咨询机构建设。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健康体检、健康咨询等健康管理科室;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健康体检、健康咨询门诊(室);引导各级医疗机构逐步加强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心理危机等专项或综合性健康危险因素干预和慢性病防治管理机构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健康管理咨询和体检机构,支持有资本、有资历的专业体检机构开诊运营,为居民提供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心理咨询、健康管理服务、健康医疗、家庭医生、慢性病管理、中医指导、疾病预防等全方位个性化的健康服务,构建起以治疗为主逐步转向以预防为主的健康机制。

2.积极推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面向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个性化健康管理需求,探索集预防、评估、跟踪、随访、干预、指导、教育与促进为一体的新型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培育一批以个性化服务、会员制经营、整体式推进为特色的健康管理企业,发展家庭医生、个性化体检、疾病筛查、保健指导、健康干预等特色健康管理服务,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服务质量。鼓励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积极推进全科医生服务模式和激励机制改革,试行全科医生团队与部分有条件的居民家庭建立相对稳定的订单式服务关系。为全人群、各层次人员提供健康服务,对居民提供系统性健康体检、评估和个性化危险因素干预服务;对职业病患者,提供健康咨询、就医指导、功能康复训练与指导服务;对老年人提供年度健康体检与生活自理能力等健康评估服务;规范发展母婴照料服务,对孕产妇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提供营养与饮食等个性化指导。

3.扶持健康咨询、教育培训机构发展。发展健康咨询机构,为全人群提供政策指导、科技信息、科研成果和技术,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实施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和全科医生、儿科医生培养使用计划,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规范扶持护士、养老护理员、育婴师、按摩师等健康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建立健全健康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

4.加强对相关产品批发与零售业的引导和管理。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引导企业、相关从业人员增强诚信意识,自觉开展诚信服务。加强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监管工作,加大对特效药、医院制剂、基本药物、营养和保健品、其他日用品批发零售等领域的监管力度,增加日常监督检查频次和抽检监测覆盖面,实行全产业链可追溯的管理制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保证政务公开的各项制度和机制,确保行政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依法、及时公开食品药品监管和涉及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相关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专栏8:健康体检与咨询领域重点建设内容

健康体检机构建设项目,健康咨询机构建设项目,全科医生队伍建设项目,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项目。

第九节 健康大数据产业

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医养健康相关产业领域深度融合,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标准体系,探索服务新模式、培育发展新业态,加快智慧医养健康产业共建共享;积极营造健康医疗大数据创新发展、安全规范的应用环境。到2025年,基本形成以健康需求为导向的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体系。

1.夯实健康大数据应用基础。实施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强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应用信息系统数据采集,集成共享和业务协同,促进信息产业与健康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完善以居民电子档案、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为核心的基础数据库,大力推广“健康云”应用。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鼓励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采集、存储,加强应用支撑和运维技术保障。打通数据资源共享通道,制定分类、分级、分域健康医疗大数据开放应用政策规范,稳步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开放。加快健康医疗数据安全体系建设。

2.全面深化健康大数据应用。促进大数据支撑下的健康维护、健康保障、健康产业三大体系的融合发展,加强居民健康状况等重要数据精准统计和预测评价。推动社会保障卡融合居民健康卡工作,实现实名就医“一卡通”和就诊信息互认共享。综合运用健康医疗大数据咨询和信息技术手段,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优化医院卫生资源布局。推进健康医疗临床科研大数据应用,依托现有资源建设一批心脑血管、肿瘤、老年病和儿科等临床医学数据示范中心,构建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大数据服务支撑作用,构建数据共享、人才互动、项目共建格局,加快培育富有临沧特色的“全息数字人”产业链。

3.培育健康大数据新业态。加强健康医疗数据分析、挖掘研究、安全隐私保护等关键技术攻关,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创新发展健康医疗业务,促进健康医疗业务与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链,不断推进健康医疗与养生、养老、家政等服务业协同发展。鼓励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健康管理服务,大力发展居民健康信息服务,规范医药物流配送服务,推动中医药养生、健康养老、健康管理、健康咨询、健康文化、体育健身等智能应用。

专栏9:健康大数据领域重点建设内容

全县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全县人口健康信息资源平台建设项目,“数字疾控·智慧公卫”健康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疾控监测预警处置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建设项目。

第十节 健康保险产业

积极发展健康保险服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商业健康保险专业优势。立足我县健康保险服务需求,整合医保资源,提高保险保障水平。摸索医保支付和管理运行新机制,进一步便捷异地就医医保结算。鼓励商业保险机构、专业健康保险企业拓展专业健康险品种范围,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发展一体化保险服务,设计与健康服务新业态发展相适应的多样化健康保险产品。推出覆盖国际前沿医疗技术、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应用的医疗保险品种。探索开发基于互联网的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不断优化理赔服务模式,为保单持有人提供医疗、救助、保险赔付及结算等便捷、个性化、普惠性的保险服务。鼓励商业保险公司针对不同人群开发相关的保险产品,提高居民商业健康保险的参保率。探索家庭医生团队、医疗机构、健康咨询机构、健康体检机构、商业健康保险机构融合发展。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保险”模式发展,打造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产业链。

专栏10:健康保险领域重点建设内容

重大疾病保险、特定疾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医疗责任险、医务人员职业保险、医疗机构财产保险、医疗场所公众责任险等建设项目。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 完善组织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实现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加快完善县级层面的健康服务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牵头部门,统筹编制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制定健康服务业工作计划,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县人民政府将本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指标列入政府工作目标和考核内容,明确职责,有序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强化跨部门协作,各相关部门要各尽其责,密切配合,合理推进规划实施。

第二节 强化高位推动

建立“统分结合、权责明确、运转高效”的协调推进体系。成立双江自治县大健康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担任,下设“大健康产业办公室”在县卫生健康局,统筹协调全县大健康产业发展。各级各部门健全工作机制,定期研究制定专项规划,工作方案,工作计划,研究决定大健康产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重大政策,协调重大项目规划、立项和实施等工作,及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筹谋划推进全县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建立责任落实和考核的刚性机制,探索大健康产业发展正面引导和负面清单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实行产业重点任务推进情况半年通报和会商,一年一评估制度,落实各级政府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建立产业发展督查评估机制,以专项督导、监测评估为抓手,加大督促指导力度。加快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相关扶持政策的落实,取消不合理的政策规定,着力从市场准入、财政支持、土地供给、税收优惠、人才队伍建设、技术创新、投融资政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建立大健康产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资大健康产业。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研究制订政府购买大健康产业公共产品目录。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医疗、医保、医药“三联动”改革,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制度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事业与大健康产业协同发展。进一步简政放权,着力改善政府服务,简化项目审批环节。鼓励支持医疗机构利用现有的资源申办养老机构,实现医养融合跨界审批“双通车”。开展大健康产业示范县、试点乡镇创建工作,加快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促进养老产业集群、中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健康旅游基地,体育健康基地等建设,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努力打造产业集群(基地)和优势品牌,促进我县大健康产业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第三节 搭建支撑平台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支持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药物检验检测中心等新型创建平台建设,实现创新新药物,新型健康产品和健康服务等重点关键技术突破。

搭建投融资平台。支持健康产业企业积极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定向债务融资工具及项目收益票据等创新型债务融资工具筹措资金。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对健康产业领域新业态、小微企业开展业务;推动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设立健康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健康产业企业上市,加强债券市场对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把健康产业类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方向,鼓励外资进入健康产业领域。

搭建展示交易平台。定期举办健康产业发展大会、合作洽谈会,积极组织相关部门领域参加产业博览会、国内外高峰论坛;积极宣传推介我县健康产业投资方向和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双江健康产业。

第四节 营造氛围环境

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打造强势宣传阵地和平台,广泛开展健康知识宣传,鼓励开办健康栏目或节目,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健康促进行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培育健康消费观念,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每年遴选一批在大健康产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单位(组织)、优秀企业家和先进个人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定期向社会公布我县大健康产业发展情况和成就,广泛争取各方面关注和支持,吸引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营造有利于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