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江县人民政府

无障碍浏览长者模式

返回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政策文件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依申请公开

关于《双江自治县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施工图(2023-2025年)》征询公众意见的草案解读


来源:双江县人民政府     时间:2023-05-10  点击率:打印 】【 关闭

一、《行动方案》出台背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茶统筹”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强省的要求,立足当前云茶产业发展现状和基础,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5个部门于2023年1月28日联合印发了《云南省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为认真贯彻落实好省级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加快双江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双江茶产业发展实际,由县地方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在深入调研并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双江自治县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施工图(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施工图》)。

二、《施工图》主要目标

《施工图》提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总牵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以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引领农业现代化”要求,坚持以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为方向,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集中力量打造“普洱茶”“白茶”品牌,构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和茶生态协调发展的现代双江茶产业体系,推进双江茶全产业链升级,努力实现县域经济茶叶强县。到2025年,全县茶园面积达35万亩以上,可采摘茶园面积达28万亩以上,茶叶毛茶产量达2.6万吨以上,精制茶产量达2万吨以上,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达27万亩以上,有机认证茶园面积达15万亩以上,力争全产业链产值实现110亿元以上。

三、《施工图》主要内容

《施工图》以培育百亿元茶产业为目标,按照“抓两端、一聚集、四个有”(两端:茶叶精制和名山头茶规范;一聚集:引导茶企向园区聚集发展;四个有:群众有收入、企业有效益、政府有税收、地方有形象)要求,共实施8大重点工程、18项重点任务、44个重点工作和项目,着力打造茶产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一是实施古茶树资源保护利用工程。贯彻落实《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临沧市古茶树保护条例》,执行《双江自治县古茶树保护管理条例》和《双江自治县古茶树保护管理实施细则》,加强古茶树保护宣传,划定古茶树保护范围,设立保护标志。建立古茶树资源档案,实行挂牌保护。建设古茶树种质资源圃,做好优质古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古茶树(园)信息数字化建设。加大古茶树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提升栽培型古茶树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是实施绿色有机化深化工程。完善茶园基础设施,支持改良低效茶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全面推行茶园绿色化生产。探索“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的智慧茶园建设模式。积极开展茶园碳中和研究,引导有条件的地区打造低碳生态茶园样板。积极引进有资质、有实力、信誉好的有机认证机构,提供认证“一体化”解决方案和“一站式”服务。大力开展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对获得国内有机产品、绿色食品认证,且在销售产品上标注“有机产品”“绿色食品”标志的生产经营主体,通过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专项资金对其认证茶园及认证茶产品进行一次性奖补。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立足“勐库大叶种茶”资源优势,持续推进绿色有机茶叶基地认证,打造全域绿色有机生态茶园。

三是实施茶叶加工提质工程。优化茶叶初制所布局,逐步解决“家家点火、户户冒烟”情况,持续推进茶叶初制所规范达标,重点解决设施不配套、生产效率低的突出情况。各乡(镇)人民政府、双江农场社区管委会、勐库华侨管理区委员会定期开展巡查,建立巡查台账,对尚未注册登记的茶叶初加工户,督促其办理营业执照,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鼓励通过内引外联、资源整合、股份合作等方式,推动企业整合重组,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培育茶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按照程序将符合条件的茶企纳入省、市级后备企业资源库和“金种子”企业。积极引导规模以上茶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产业专业化、组织化水平。强化茶叶经营主体与茶农建立紧密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构建主体多元、功能互补、利益共享、运行高效的现代茶产业组织体系。持续抓好“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工作,支持茶企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改造提升精深加工装备,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积极引导茶企扩大快消品、袋泡茶、小包装产品等加工比重,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加快科技研发力度,加大茶功能性成分开发利用,延伸发展茶饮料、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推动茶产品进入食品、保健、医药、日化等领域,提高产品附加值。结合园区改革与产业集聚区申报工作,紧抓“建成中国普洱茶核心产业基地与商贸中心”的总体定位,加快推进“一园三片区”(勐勐千福片区、沙河弯展片区、勐库千红山片区)茶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建立“生产—加工—仓储—商贸”协同发展的茶特色产业链。

四是实施产品质量监管工程。加大茶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宣传实施力度,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教育、科研机构等开展或参与涉茶标准化工作。支持社会团体、产业联盟、企业等针对全产业链重点环节制定团体标准或企业标准,加强行业服务和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引导茶企推行清洁化、标准化、规范化生产,鼓励茶企开展SC、ISO、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严格生产许可,强化日常监管,督促获证茶叶生产企业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部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采取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质量安全监管及茶园投入品管控,加大监督抽查、抽检检测、行政处罚力度。

五是实施科技创新攻关工程。依托江用文专家工作站、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原特色农业专家服务小院、双江茶产业科技服务团、中国勐库大叶茶创新中心、中国勐库大叶种茶研究中心和“三茶统筹”研究院,开展茶叶全产业链科技研究和成果转化,建成勐库大叶种茶大数据服务中心,全力提升全县茶叶产业数字化水平。充分发挥勐库大叶种茶种质资源优势,鼓励科研院校、企业等培育优质专用型新品种。加强以普洱茶、白茶为重点的产品功能成分及功效机理基础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集成推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依托现有高等院校、企业资源,积极推进建立“普洱茶”“白茶”系统研究机制和平台。积极引进一批高层次茶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深入贯彻落实“技能临沧”行动,培育中级以上技术骨干、初级技术人员、加工技能工人、专业营销人员等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壮大一批本土科技人才,持续培养壮大勐库大叶种茶全产业链人才队伍,培训指导服务好茶农。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及茶叶企业的多方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培育科技创新团队。

六是实施品牌培育工程。提高勐库大叶种茶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率,确保勐库大叶种茶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名山头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认证、“冰岛老寨茶(冰岛正山茶)”小产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规范名山头茶的生产管理,开展冰岛茶产区品牌、品类品牌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注册、管理使用工作。开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品牌创建示范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等申报、宣传、推广工作,强化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加强地理标志行政保护,严厉打击茶产业相关地理标志侵权假冒行为。以打造“普洱茶”品牌为重点,用好“勐库大叶种茶”农产品地理标志、“云南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两大公共标识,加大“农遗良品”品牌的开发力度。积极推广“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模式,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打响“勐库大叶种茶”区域公共品牌,全面提升勐库大叶种茶公共品牌的市场美誉度。持续推进“10大名茶”申报评选,推进云茶“云南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认定,突出产品特色、地方特色、文化特色。

七是实施市场开拓工程。加大土地要素保障,加快茶叶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建立健全线上线下市场体系。积极动员组织县域茶叶企业参加中国-南亚博览会、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博览会、临沧边交会等重大活动,支持茶企积极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茶叶博览会,鼓励茶企利用边境区位优势做强做大跨境贸易,使双江茶走出去。鼓励以“10大名茶”为代表的茶企举办多形式、多层次的品鉴会、品牌推介活动,提高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积极引导茶叶企业在全国开展品牌宣传、茶知识普及、文化传播等推介活动,适时举办论坛,扩大勐库大叶种茶影响力。

八是实施茶文化提升工程。以“美丽中国·绿美云南·醉美临沧·茶香双江”为品牌定位,深入挖掘双江丰富的民族茶文化资源,创作一批特色鲜明的茶文化作品,积极申报茶文化非遗项目,并将旅游元素融入茶产业发展,深入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形成以茶元素为主题,以茶产业为载体,以茶文化体验为内容,以茶市场为动力,以乡村旅游为抓手助力乡村振兴,将茶园建成旅游景区,推动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融合发展。加大茶文化知识培训,积极开展评茶员、茶艺师、茶叶加工等技能大赛。依托中国·双江勐库(冰岛)茶会举办彰显民族风情的斗茶、评茶、茶节日等茶事活动。传承弘扬特色民族文化,加强茶礼茶俗挖掘、整理、宣传、推广,开展好茶文化知识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活动,提升双江茶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围绕全县“1233N”暨“一核、三区、多点”的全域旅游整体布局,建设绿美茶区、绿美景区,加快推进茶旅融合发展。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