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江县人民政府

无障碍浏览长者模式

返回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政策文件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依申请公开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文件 >> 政府文件 >> 正文

双江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农村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


来源:双江县人民政府   作者:双江县县政府   时间:2018-11-26  点击率:打印 】【 关闭

双政办发〔2018〕23

 

各乡(镇)人民政府,双江农场管委会、勐库华侨管理区,县直有关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文件精神,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征收渠道”,根据《临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意见》(临政办发〔2017〕255号)要求,着力加快转变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走特色明显、产出高效、产品优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结合双江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富裕农民为根本,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基础,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绿色生态”为方向,以发展产业促农增收脱贫为统领,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为动力,以提质增效、扶强龙头、做大品牌为重点,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组合供应链为关键,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信息化理念提升农业、用市场化理念经营农业,创新产业链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产业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全力实施产业精准扶贫“十大”工程,推动“果、蔬、糖、茶”为主导的特色优势产业向优质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产品价值链,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接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更加稳定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生产结构更加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产业融合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达21.44亿元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030元以上。

(三)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推进。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以特色农业为基础、经营主体为主导、城乡联动为依托、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积极发展合作机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组织形式,构建多种类型的融合模式,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坚持品牌引领。着力把坚果、咖啡、核桃、茶叶、畜牧业、渔业等特色产业做大,品牌做响,积极打造产城融合型、农业内部循环型、农业产业链延伸型、农业多种功能扩展型等多种类型。

——坚持农民主体。充分尊重农民生产自主经营权,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延长农业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

——坚持分类推进。综合考虑各乡(镇)资源、区位、经济社会条件的差异性,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将产业发展由依靠单一要素发展转变到依靠资金、技术、管理、企业家等多要素协同发展上来,在部分乡(镇)率先开展试点示范,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坚持保护生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用好绿色生态品牌,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特色产业,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及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市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扶持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优先发展,科学客观分析资源承载能力和市场发展空间,合理确定产业发展规模。立足市场需求,突出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二、培育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一)扶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户”等模式,坚持内培外引,大力培育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生产、加工和服务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重点支持种植业标准化生产、畜禽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流通、生态农业、节水农业、设施农业和农村科技信息化等建设,着力提升龙头企业科技引领水平。鼓励龙头企业建设现代物流体系,“三品一标”认定,加强产业链建设,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确保每一个有基础、有特色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有一户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形成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有效对接、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产品质量安全、品牌影响范围广的产业体系。2018年起,全县每年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户以上,其中:省级1户,市级2户。每年新培育年销售收入达5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户以上,到2020年,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6 户,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19户,省级以上达8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产值达 15 亿以上。(责任单位:县农业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林业局、县发展生物产业办、县工信局、县市场监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按照生产有规模、产品有市场、经营有场地、设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农户有收益“六有”要求,鼓励和吸引具备条件的农户、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返乡青年农民工、个体工商户和市场经纪人等兴办家庭农场。重点围绕茶叶、甘蔗、核桃、咖啡、坚果、水果、烤烟、生物药材、橡胶、木竹、林下种植养殖、山地畜牧、高原淡水渔业等主导优势产业和特色新兴产业,培育一批特色鲜明、运作规范、经济效益好的生态家庭农场。努力实现家庭农场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均高出全县平均水平,家庭农场人均纯收入超过当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18年起,各乡(镇)每年培育发展家庭农场1户以上,全县创建示范家庭农场2户以上,到2020年,发展家庭农场40个以上。(责任单位: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发展生物产业办、县人社局、县市场监管局、县财政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抓住国家实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行动,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和“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突出比较优势,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特色”连片规模发展,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产品合作走向产业合作,从单一要素合作走向全要素合作,从生产终端合作走向全产业链合作。积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务工返乡人员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和生产服务领域,鼓励引导同类型、同行业合作社之间或同产业合作社在生产、储藏、加工、销售等多环节发展合作经营。逐步建立以各类合作社为基础,联合社为龙头的系统化、规模化的合作社组织体系。努力实现一村一个主导产业、一产业一个合作社、一个合作社一个品牌,各村的优势产业至少有一个以上带动能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018年起,各乡(镇)每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以上,创建市级以上专业合作社示范1个以上;到2020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350个以上,创建各类示范社20个以上。(责任单位: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发展生物产业办、县人社局、县供销社、县市场监管局、县财政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着力培育农业科技“小巨人”。积极吸纳省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到双江投资;积极鼓励省内外大企业大集团与成长性较好的本地龙头企业合作;积极支持本地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企业大集团;积极鼓励加工型、流通型农业科技“小巨人”采取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确保扶持政策向产业聚集区倾斜,优势资源向产业聚集区聚合,推动产业聚集化、生产规模化、企业集群化,实现大龙头带大产业、大产业带大发展。重点培育发展壮大具有行业领军示范带动作用的综合积极效益高的种养型、加工型、流通型和综合型农业“小巨人”,着力打造一批在双江或临沧甚至全省行业内农业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力争在茶叶、核桃、坚果、咖啡、橡胶、畜牧业、渔业等重点产业,每个产业都有1户在全市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到2020年,培育年销售收入达1亿元以上具有行业领军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业科技小巨人2户以上,农业科技小巨人销售收入年均增幅达10%以上。(责任单位:县农业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工信局、县林业局、县发展生物产业办,各乡(镇)人民政府)

(五)加快构建多元化社会服务组织。按照“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要求,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主体多元化、运行市场化、服务专业化”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积极鼓励各类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大力开展农技推广、农业作业、抗旱排涝、统防统治、产品营销、农资配送、信息提供、沼气维护等各项生产性服务,着力推进全程覆盖式、股份合作式、专业联合式多元社会化服务组织。2018年起,各乡(镇)每年新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组织1个以上,力争到2020年实现特色产业全覆盖。(责任单位: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人社局、县工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创新农村产业融合方式

(一)着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按照“政府搭台、多元投入、市场运作、产业兴园”的要求,以创建省级、国家级示范区为目标,进一步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将产业园打造为品牌突出、业态合理、效益显著、生态良好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先行区。进一步促进市场、资本、信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集聚,推进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企业、合作组织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进一步推进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规划建设一批以茶叶、核桃、坚果、咖啡等为主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进一步加大涉农资金的统筹整合力度,支持打造好省、市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农业合作园区、农产品流通交易中心等建设。到2020年,重点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工业园区、县工信局、县住建局、县国土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发展生物产业办)

(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链发展。按照“基在农业、惠在农村、利在农民”的总体要求,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治理与利用并重的原则,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立足大农业、大生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施绿色增效示范工程,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稻鱼共生、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加大粮改饲力度,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大力推进生猪、肉牛和肉羊生产。充分利用林下条件和林间多种生物资源,大力引进一批生态型、环保型项目,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通过农牧对接、畜禽粪便收集处理等节点建设,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到2020年,全县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农膜回收率达80%,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85%,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畜禽粪便废弃物贮存处理利用设施配套率达70%,畜禽粪便资源化开发利用率达60%。(责任单位: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工信局、县发改局、县市场监管局)

(三)培育壮大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围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积极探索适合双江特色的“互联网+现代农业”,将“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农业生产、经营、服务领域渗透,促进公共资源开放共享。围绕双江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开发农业文化旅游,在种植、养殖、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资农技服务等方面,加大互联网、物联网、电子标识等信息技术运用示范,建设示范园区、基地和项目,培育一批“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商贸流通”、“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旅游”等新型业态。围绕双江农产品互联网+电商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新模式,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进监测统计、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等手段,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产品电子商务和农业物联网建设,推广线上营销和线下体验一体化经营模式,促进电商与经营主体的有效结合,构筑多层次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到2020年,建成 6个现代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培育年交易额50万元以上的农业电商企业10家以上,推广应用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涉农企业达10户以上。(责任单位:县农业局、县工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供销社)

(四)积极开发休闲观光农业。以农促旅、以旅强农为主题,坚持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传统村落为形。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农业景观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充分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规划和推进农业与旅游结合、生态景观与农业景观结合、农耕文化与民族文化结合的生态养生、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建设,形成观光、休闲、农耕文化体验、种植和采摘体验、特色餐饮、鲜活农产品采购等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园、休闲农庄。积极支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开发特色产品、创意产品,着力打造美丽田园、美丽产业,让人们品味农业情调、享受田园风光、体验农耕文化、感受民族风情,吸引休闲旅游观光者,着力将休闲农业产品培育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产业比较优势明显的特色旅游乡(镇)2个、乡村旅游示范村11个以上,建设150户农家客栈、发展14个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经营主体总数达160户以上。(责任单位:县文广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国土局、县住建局、县工信局、县民政局)

(五)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打造“基础牢、品牌响、质量好、特色强”为重点,紧扣现有特色产业,立足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突出高原、生态、环保、优质、安全的优势,充分发挥“品牌兴农”、“品牌兴企”、“商标强市”的作用,建立低碳、低耗、循环、高效的绿色加工体系。积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品牌创建和质量认证,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鼓励农产品商标注册,开展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着力培育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优势特色产业,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市场认可、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大力推进“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名牌农产品创建工作。重点围绕茶叶、核桃、蔬菜、水果、咖啡、坚果、畜禽、高原淡水渔业等优势产业,创建一批在全省甚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和生产结构调整优化。2018年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到2020年,力争打造国内知名品牌2个以上、省内知名品牌3个以上。(责任单位: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发展生物产业办、县发改局、县国土局、县工信局、县财政局、县市场监管局)

四、建立农村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

(一)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大力实施“引进来”战略,搭建合作平台,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推进双江高原特色农产品融入国内外大市场。积极支持龙头企业为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积极探索以“保底价+浮动价”收购方式,大力发展“企业+基地+农户+订单”的产销经营管理模式。农民按企业要求进行生产,企业根据生产需要向农民提供资金扶持、技术指导,农民向企业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原料。龙头企业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形成稳定购销关系,实现利益共享。到2020年,力争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160方亩以上。(责任单位: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扶贫办、县发改局、县工信局、县财政局、县金融办)

(二)鼓励发展股份合作。按照“入股自愿、退股自由、好处共享、风险共担”的准则,积极探索“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的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到户、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户,实现“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目的。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按股分红+务工收入”、按资分红+二次返利”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形成以农民户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利润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土地经营权入股部分的收益。(责任单位:县农业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国土局、县林业局、县人社局)

(三)鼓励社会资源投入农业。不断优化农村市场环境,进一步创新财政支农体制机制,更好的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建设。积极争取财税、金融、用地、用电、科技、人才、运输等政策支持,以及鼓励社会资本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产品加工业、农产品流通业、农业生产服务业、乡村旅游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农业服务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绿色农业发展,支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旧农膜回收、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土地平整、土壤改良与培肥、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工程建设。(责任单位:县农业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国土局、县水务局、县林业局、县工信局)

(四)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积极创新“基本险+附加险”产品,力争农业保险在主要种植业、养殖业全覆盖,做到“愿保尽保”。积极支持农业保险创新、拓展服务领域、延伸服务链条,进一步满足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层次、差异化的保险需求,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性农业保险协同发展的格局。认真研究中央财政对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的以奖代补政策,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政策支持。积极开展保险资金支农融资试点、农民互助合作保险试点等工作,完善农业再保险体系和大灾风险分散机制。(责任单位:县农业局、县财政局、县国土局、县林业局、县市场监管局)

五、完善农村产品融合服务体系

(一)建设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乡(镇)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探索村级物流网点建设,为更好地提供乡村旅游、农业物流、价格信息、公共营销等服务,提升各级公共服务平台“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水平,实现农业公共信息资源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互联、互通、共享。创新“农业综合服务社+农业服务超市+乡土人才”三位一体综合服务新机制,全面推动综合性和专业性“融合式”服务,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一条龙”综合性服务。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携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到2020年,全部行政村完成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建设,实现“农村淘宝”全覆盖,所有贫困村“益农信息社”100%挂牌成立,县级建成1个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文广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

(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综合运用税收、奖补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支持。县乡(镇)建立风险补偿机制,设立相应规模的产业发展风险补偿金为市场经营主体推进产品发展、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提供贷款担保。鼓励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稳步扩大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直报系统,点对点对接信贷、保险和补贴等服务。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价体系,对符合条件的灵活确定贷款期限,简化审批流程,对正常生产经营、信用等级高的可以实行贷款优先等措施。(责任单位:县金融办、县财政局、县新农办、县发改局、县地税局、县市场监管局)

(三)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按照“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联动、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以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要素合理配置为手段,充分发挥城镇连接城市、带动乡村的核心功能,加快构建产城融合发展的空间结构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生态环境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打造城乡规划融合、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事业繁荣、产业发展升级、生态环境优美的创新发展样本。到2020年,走出一条空间布局科学、产业活动强劲、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人民宜居宜业、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城融合发展新路子,基本形成功能多元、层级分明、集约发展的产城融合体系。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城乡环境更加优美,居民生活更加殷实安康,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升,产业关联度更加紧密、农村生活环境更加优美、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进的现代田园城镇。(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发改局、县交运局、县国土局、县水务局)

(四)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按照“科技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民”的要求,加快实施科技提升农业行动计划,高度重视抓好优良品种、先进种养技术推广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应用;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家庭林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为重点,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快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广大青年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和有技能、有经营能力的农民返乡投身现代农业。积极探索农业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激励机制。深入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扎实开展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和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教育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

(五)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实施农田水利、乡村公路、电力通信、农村物流、乡村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全面改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施条件。以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导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地改造,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应用水平,加强重点水源工程、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乡(镇)、村(社区)通硬化路、行政村宽带全覆盖。统筹规划建设农村物流设施,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体系。强化农村饮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扩大规模水厂供水范围。全面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计划,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持续健康和环境友好的新农村。统筹建设规划农村物流设施,形成完善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不断改善农业装备条件,逐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20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21.6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达4300台,农机作业面积达47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0%以上。(责任单位:县农业局、县发改局、县交运局、县国土局、县水务局、县住建局、县工信局)

(六)全力打好产业脱贫攻坚战。围绕户户有稳定增收的产业,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格局,突出“一乡一业”、“一村一特色”,采取“信用建设+产业基础+金融支撑”三位一体的金融扶贫方式,在低海拔地区重点发展咖啡、坚果、蔬菜、水果、甘蔗、畜牧、渔业等产品。在山区、半山区地区重点发展茶叶、烤烟、核桃、蚕桑、中药材、生态养殖、林木等产业,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重点推行“人畜分离、集中建圈、科学养殖”模式,发展优势特色畜牧产业,积极推广“水稻+鱼”、“核桃+魔芋”、林药、林禽等立体式农业发展模式,鼓励支持有发展条件和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增收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形成永久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到2020年,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2个产业发展项目、每户贫困户都有1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发展、有1个以上增收致富好产业和1名致富明白人,每个贫困人口人均都有9亩以上产业化基地。(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扶贫办、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发展生物产业办、县工信局)

六、健全农村产业融合推进机制

(一)强化规划引领。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城和现代高原特色农业布局规划,加快出台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形成比较完善的规划体系。重点按照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要求,通过农业“接二连三”和农产品加工业前延后伸,发展集生产、加工、生态、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补齐现代农业短板,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发改局、县工信局、县新农办、县农业局、县林业局)

(二)加强组织领导。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双创”的总体思路,坚持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作为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举措,作为发展农村新经济、搭建农村新动能、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优化有关政策措施,建立目标责任和绩效考核机制,加强辖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分析和评估,每年将发展形势和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县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具体扶持政策和工作措施,合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新农办、县发改局)

(三)开展试点示范。积极争取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围绕产业融合模式、主体培育、政策创新和投融资机制,积极探索和总结成功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发展。(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新农办、县发改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工信局)

(四)加大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资金支持,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推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加大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支持。积极鼓励和支持工商企业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财政局、县金融办、县发改局、县新农办、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发展生物产业办)

强化招商引资。坚持招商引资与扶持发展本土龙头企业结合,建立农村产业发展招商项目库,增强招商引资针对性。突出对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蔗糖、茶叶、核桃、橡胶、咖啡、坚果、畜牧业、渔业和具有一定发展基础的蔬菜、木薯、蚕桑、生物药业等特色产业开展招商,大力吸引外来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济发展适合的现代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业,积极引进省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双江。(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招商局、县发改局)

2018年4月19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