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江县人民政府

无障碍浏览长者模式

返回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政策文件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依申请公开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文件 >> 政府文件 >> 正文

双江自治县脱贫攻坚规划(2016-2020年)


来源:   作者:双江县县政府   时间:2019-12-12  点击率:打印 】【 关闭

 

双江自治县国家级重点贫困县,云南省滇西边境片区县之一。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资金投入、群众思想观念等因素制约,全县贫困面大、程度深,按照新的国家贫困线界定标准,全县现有在档贫困人口7609户28665人。贫困群体主要集中在高寒边远山区、生态脆弱区和自然灾害易发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贫困对象受教育程度低、综合素质不高、技术能力脱贫难度大。加之每年存在因灾、因病、因学等返贫人口,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集中力量推进滇西边境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稳定实现区域内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加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对促进片区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与边疆和谐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规划依据:一是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的一系列新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视察指导后,就加快扶贫开发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的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李克强总理、汪洋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中央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精神。二是依据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特别是对云南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云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举全省之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意见》、《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云南省发展改革委  云南省扶贫办关于编制“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云发改办地区[2016]297号)和省级“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临沧市委、市政府领导在全市脱贫攻坚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和《中共临沧市委、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27241”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临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编制“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和市级“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及《中共双江自治县委、双江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224”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共双江自治县委 双江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双江自治县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大会战实施方案>的通知》、《双江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和相关规划编制本规划。

规划范围:全县4乡2镇75个行政村(社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32个和42个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行政村。3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分布:勐勐镇10个行政村分别为大吉村、邦迈村、忙建村、彝家村、细些村、红土村、同化村那布社区、南宋村章外村;勐库镇3个行政村分别为邦读村、大户赛村邦改村;沙河乡4个行政村分别为平掌村、陈家寨村、下巴哈村、营盘村;大文乡5个行政村分别为邦烘村、户那村、太平村、清平村大南矮村;忙糯乡7个行政村分别为小坝子村、忙糯村、邦界村、荒田村、巴哈村康太村富王村;邦丙乡3个行政村分别为岔箐村、南直村南榔村。42个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行政村分布:勐勐镇7个行政村(社区)分别为公很社区、新村社区、闷乐村、忙乐村、千福村、大荒田村、千蚌村;勐库镇12个行政村坝卡村坝糯村丙山村、城子村、懂过村、公弄村、亥公村、护东村、梁子村、忙那村、那蕉村、那赛村沙河乡8个行政村布京村邦木村、邦协村、南布村、允俸村、允甸社区、土戈村社区、忙开村;大文乡6个行政村分别为邦驮村、大梁子村、大忙蚌村、大文村、忙冒村、千信村忙糯乡3个行政村分别为滚岗村、南骂河村、南亢村;邦丙乡6个行政村分别为邦丙村、邦况村、邦歪村、忙安村、南协村、丫口村

规划期限:2016-2020年。

第一章  基本情况

第一节  基本县情

    双江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距省城昆明630公里,距临沧市78公里,国土面积2157平方公里,辖4乡2镇2农场76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17.5万人,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乡(镇)2个、贫困村32个、在档贫困人口7609户28665人。双江因水而得名。澜沧江、小黑江交汇于县境东南,北回归线横穿县境,森林覆盖率达68.32%,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双江因茶而闻名。1.27万亩的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树群落,被认定为“世界古茶原乡第一标志地”“中国国土古茶树种质基因宝库”;勐库古茶山被国家林业局确立为“云南双江古茶山国家森林公园”;勐库大叶种茶已通过地理标志认证,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评定为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被列入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荣获“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茶产业十强县”称号。13万茶农在20万亩的生态茶园、13亿多元的工农业产值中得到受益,占全县农村人口15.3万人的84.97%。随着勐库牌、冰岛茶品牌效应的不断显现,双江自治县逐步成为全国知名的茶乡。双江因多元民族文化而扬名。境内居住着23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47%,是布朗族的主要聚居地和文化发祥地之一。各民族同生共荣,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布朗族蜂桶鼓舞和佤族鸡枞陀螺、拉祜族“七十二路”打歌分别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称为“中国多元民族文化之乡”,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县”“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普法先进县”。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多年来,党的光辉始终照耀全县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全力抓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重点工作,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3年,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核增速排名第9位,在全市排第1位,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县域科学发展先进县”。2014年,县域经济综合考核在全省排第46位,全市第1位。2017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42.3亿元,增长8%;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8亿元,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1亿元,增长11.1%;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82亿元,同口径增长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07亿元,增长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亿元,增长11.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56元,增长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65元,增长11%

第三节  贫困状况和扶贫成效

双江自治县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2年被列为滇西边境片区贫困县。多年来,通过扶持和努力部分群众已经走向富裕、迈向小康,但是由于交通滞后、群众受教育程度低和地理环境等客观原因,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部分群众还没有摆脱贫困,区域性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完全改变。

第四节 贫困现状和特征

2015年底,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乡(镇)2个、贫困村32个、贫困户4495户16365人,贫困发生率10.78%。贫困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一是贫困面广。2个贫困乡(镇)占全县6个乡(镇)的33.3%,74个行政村(社区)均有贫困人口分布,且大多聚集在高寒山区、沿江一线和少数民族居住区,占全县76个行政村(社区)的98.7%二是贫困程度深。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达8735人,占53.38%;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中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四个民族就有8193人,占93.8%;四个民族贫困发生率达11.7%,高出全县0.9个百分点;拉祜族、佤族、布朗族三个“直过民族”有贫困人口7788人,占四个民族贫困人口的95.1%,贫困发生率达12.12%,高出全县1.34个百分点。三是文化素质偏低。贫困人口中小学以下学历占84.46%,普通劳动力占66.13%,扶志和扶智的任务比较重。四是致贫原因叠加。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绝大部分收入不达标和无安全住房问题同时存在,部分贫困户还同时存在因病、因学致贫等因素,需多管齐下帮扶,才能如期实现脱贫。

(二)重大发展机遇

“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机遇。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打响了脱贫攻坚战,提出以啃硬骨头的精神和攻坚拔寨的冲刺,咬定青山不放松,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沿边开发开放、兴边富民、集中连片困地区扶贫、云南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国家层面支持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双江自治县充分发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市场潜力巨大的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双江自治县积极利用国家加大对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扶持力度的政策,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争取到更多的资金和项目,带来一系列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中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中央加大对扶贫开发的资金投入,不断完善扶贫开发机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大力度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四个切实”的具体要求,实施“四个一批”的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提高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针对性。二是中央省级对扶贫开发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大力度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出,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健全东、西部协作,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要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增加金融资金对扶贫开发的投放,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多渠道增加扶贫开发资金。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要探索新思路、拓宽新渠道、建立新机制、搭建新平台,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事业中来,逐步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入,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建设资金投入,省财政每年安排的专项扶贫资金不得低于中央财政投入本省专项扶贫资金的30%。三是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脱贫攻坚加大对生态保障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扶贫投入的机遇。认真研究国家的扶贫开发政策,做好扶贫开发项目规划工作,及时储备一大批扶贫项目。充分利用双江作为多民族自治县、滇西边境连片特困区、革命老区和边疆地区的区位叠加优势,积极向上级部门多汇报、多沟通、多对接,从多渠道、多部门、多类型争取项目的立项和落地,同时加大各类扶贫资源、区域发展资源的整合力度,积极与省、市相关部门协调沟通,将扶贫项目与涉及民生的项目捆绑起来,整合力量,集中连片脱贫攻坚,力争发挥扶贫项目的最大效益。四是扶贫开发工作经验。通过“十二五”期间的探索,双江自治县扶贫开发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科学谋划好“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打下了基础同时,经过多年的扶持和自我发展,双江自治县多数贫困地区已经具备了自我发展能力,逐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扶贫开发成效

按照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村出列、贫困乡(镇)退出、贫困县摘帽的要求对标对表。一是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2014年以来全县共脱贫6793户26107人。脱贫户农民人均纯收入均稳定超过省预计3200元脱贫标准(其中:3200元至3499元59户,3500元至3999元558户,4000元至4499元817户,4500元至4999元724户,5000元及以上4635户);学龄儿童少年2901人全部入学,入学率100%;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26107人,参保率100%;符合条件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全部参保,参保率100%。脱贫户全部完成农村危房改造,达到住房安全有保障要求;脱贫退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都有一个以上资金项目帮扶,有一个以上稳定增收项目。二是贫困村有序出列。全县32个贫困村,2016年脱贫出列7个、2017年脱贫出列23个,对照标准均实现达标要求。贫困发生率均在3%以下。脱贫出列的30个贫困村都实现道路硬化到村,县城、乡(镇)到村的道路已建成沥青路面或水泥路面(弹石路面),且危险路段有防护措施;村村通10千伏以上动力电;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99%以上;网络宽带覆盖到行政村、学校和卫生室;饮水安全有保障、人力取水半径不超过1公里;村村建有标准化卫生室,并配备2名以上村医,其中1名乡村医生均持有执业资格证,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1.2张;党员10人以上或人口200人以上的村民小组均有活动场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5%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99%以上,贫困家庭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村村有产业合作组织资金互助组织,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2万元以上。三是贫困乡(镇)退出全面完成。对照标准,2个乡(镇)实现达标要求。忙糯乡于2016年脱贫退出,现有贫困人口109户369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9%,辖区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勐勐镇现有贫困人口197户62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53%,辖区内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扶贫政策、项目、资金落实到户,乡(镇)卫生院均有2名全科医生,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1.2张。贫困家庭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在国家规定范围内。四是县脱贫摘帽实现达标。对照标准,贫困县符合脱贫摘帽条件。全县尚未脱贫人口816户255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02%。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9865元,增幅为11%,高于全省增幅。3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脱贫出列,退出率达93.3%。扶贫政策、资金、项目精准到户,脱贫的679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都得到至少项以上的项目、资金帮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通过国家督导评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内。

(三)扶贫开发主要经验。

1.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作为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战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委、市委对脱贫攻坚的相关战略部署,主动把精准脱贫工作扛实在肩,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和双组长制,先后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12次、县政府常务会18次、全县性脱贫攻坚大会8次、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14次,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以上率下,靠前指挥,亲力亲为;各级各部门“一把手”白天当局长,晚上当“村长”;帮扶干部白天做本职业务,晚上进村入户开展帮扶。通过以上措施,确保领导有力、谋划到位、精准指挥、高效推进。

2.建立“七大”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党政统筹机制。组建了脱贫攻坚指挥部,下设10个专项工作组,增加县扶贫办编制5名,抽调行业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32人到指挥部工作,做到统一办公、统一指挥、统一指导,形成县乡村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六个责任体系”。着力构建起书记县长的第一责任、县级领导的挂联责任、乡镇党政和“一把手”的主体责任、村“两委”和下派第一书记的直接责任、帮扶单位的扶持责任和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责任“六个责任体系”。三是建立包乡包村定点挂钩机制。县四班子主要领导、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为挂钩负责6个乡(镇)脱贫攻坚工作的组长,同时设立6名常务副组长,74个村(社区)都有处级领导挂钩(有2个村无贫困人口),向74个村派驻工作队员242人,建档立卡贫困村每个村派驻5人以上,省、市、县、乡(镇)111个部门共2928名干部职工挂钩7609户贫困户,实现挂钩帮扶全覆盖,层层签订责任书、2600多人立下军令状。四是建立督查巡查常态化机制。制定了《开展扶贫领域专项纪律检查工作方案》、《双江自治县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方案》、《双江自治县开展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暨五项工作机制检查工作方案》等方案,派出56个专项纪律检查组,开展脱贫攻坚专项纪律检查62次,发现和反馈问题751条,提出意见建议716条,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督办,限期整改落实。两年来,全县共查处扶贫领域案件5起,对6人给予党政纪处分。五是建立跟踪问效机制。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围绕监督执纪问责“两明确”“三到位”“四不准”的要求,对省、市纪委及市驻双江常态化督查巡查组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容易整改的问题现场立即整改,突出的问题召集部门及时研究限期整改,重大问题县委、县政府及时召开会议制定方案专项进行整改”的方式,全部整改到位。六是建立领导干部述职和全面推行“双承诺”机制。实行领导干部述职、每半月工作情况通报、末位约谈制和驻村工作队员召回办法,压实各级责任。全面推行“双承诺”制度,2015年以来全县“双承诺”事项达7.5万件,已履诺7.4万件。共召开3次述职会议,有28名处级领导、12名乡(镇)党政主要领导、20名部门主要领导向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作了述职,约谈处级挂钩领导及部门负责人80余人次,向处级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发放督办通知24份,召回驻村扶贫工作队员15名。七是建立稳定脱贫工作机制。以规划为引领,落实好脱贫不脱政策,对增收办法不多的脱贫户,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切实把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联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3.坚持以村为基,抓实动态管理精准识别工作。按照应纳尽纳、应扶皆扶、应退尽退的原则,始终把村作为贫困对象动态管理的第一线和主战场,以群众知道不知道、参与不参与、支持不支持、满意不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工作力量向村聚集,对象摸排入村开展,贫情分析在村内进行,政策疑惑在村内阐释,公示公告让全村知晓的原则,做到全过程、全方位保障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真正让群众理解、支持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并能就近参与、监督整个工作的开展,确保“不错评一户、不漏评一人”,精准锁定对象。四年来,新增2235户7562人,剔除不符合建档立卡贫困户条件的农户1512户5999人,达到脱贫条件正常退出贫困户6793户26107人。同时,规范档案管理,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档、县有库,扶贫数据信息平台数据与纸质材料一致、与行业部门信息数据一致、与农户签字认可的数据一致,确保信息数据准确真实可靠,一查就有、一查就实。

4.紧盯产业为本,确保稳定增收。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因村、因户谋划好脱贫产业,确保群众在产业扶贫中稳定增收。一是增加投入。县财政每年投入50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用于巩固提升甘蔗、茶叶、核桃、烤烟、畜牧等传统产业,发展壮大后续产业;二是培育基地。按照长能致富、短能脱贫的原则,既注重发展“短平快”产业,又注重稳步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全县累计建成农业产业化基地150多万亩,人均达10亩,贫困人口产业化基地由2011年的人均6.5亩上升到目前的人均9亩。三是扶持龙头。三年来,新培育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户,累计达6户,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户,累计达12户,解决贫困群众长期就业320人,新增贫困人口就业2130人。四是建立合作组织。共成立29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8282户25088人,其中32个贫困村注册成立产业合作组织85个,5709户贫困户参加合作组织,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五是创新机制。建立“村党组织+贫困户+村合作社+龙头企业”的产业扶贫模式,整合产业发展和村级互助资金1049万元,与云南双江三祥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在投资收益、种植业扶持、养殖业扶持、培训就业等方面进行合作帮扶,辐射勐勐镇、忙糯乡、沙河乡、邦丙乡6060户23079人贫困人口,人均可增收240元以上;聘请建档立卡贫困户担任生态护林员143名,发放种植高价值经济林木29.27万株,为今后实现稳定增收打下坚实基础,并以“项目+林企+林农”的产业扶贫模式,创造涉林劳动力就业岗位1000多个。勐库镇与3户茶企合作,辐射全镇1357人贫困人口,人均可增收250元以上。大文乡以茶叶企业承包、租赁、联营等多种方式建设高优茶园基地3081亩,贫困户以(土地)茶园入股,就地务工就业,辐射全乡2795人贫困人口,人均可增收180元以上。忙糯乡与双江绿森源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发展,辐射全乡7082人贫困人口,人均可增收120元以上。通过产业扶贫机制的创新,辐射贫困人口28665人,实现全县贫困人口全覆盖,年人均可增收200元以上。六是提升技能促增收。开展“千人培训计划”,举办劳动技能培训168期37400余人次,实用技术培训176期39800余人次,培训水泥工、钢筋工、电工等农民技术工匠1600多名,引导帮助群众参与道路建设、河道治理、房屋建设就近务工,新增贫困户转移劳动力5640人,贫困户人均可增收220元以上。通过采取以上措施,贫困户2017年人均可增收1300元以上。

5.聚集“四类重点对象”,确保住房安全。按照“易地搬迁新建、原址拆除重建、改造加固除危、保护修缮提升、进城定居、政府兜底”六个一批的方式,在抓好“四类重点对象”住房安全有保障的基础上,始终统筹推进非“四类重点对象”的危房改造。在具体工作中,严格把握建房标准,在危房改造资金补助方面,结合双江实际,适当提高了补助标准,并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倾斜,建档立卡贫困户拆除重建补助2.5万元,加固改造户均补助2.1万元,其他“三类重点对象”拆除重建补助2.3万元,加固改造户均补助2.1万元;非“四类重点对象”拆除重建补助2.3万元,加固改造户均补助1.8万元。目前,已脱贫户的危房全部得到解决,未脱贫户的危房2018年1月10日前可全部竣工入住。“4类重点对象”中的其他“3类重点对象”涉及危房改造2135户,2018年1月15日前可总体竣工。“4类重点对象”以外涉及危房改造3864户,已启动2416户,2018年6月底大部分可竣工,年底全县消除C、D级危房的任务可全面完成。严格执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961户3784人,共涉及26个集中安置点安置491户1883人、分散安置470户1901人。目前,脱贫户已全部竣工入住;配套建成产业化基地3.4万亩;共完成饮水工程主管道安装173.14公里,新建水池45个2250立方米;完成10千伏线路架设14.79千米,安装配电变压器26台,低压线路架设21.82千米;完成搬迁点公路建设67公里;安置点内入户道路硬化、排水、排污、公厕、垃圾池建设基本完工,绿化、亮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6.抓实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建档立卡贫困村为重点,非建档立卡贫困村同步推进,目前通往县外,畅通县内各乡(镇)、行政村,连结各自然村(组),总体呈“一环、一纵、四连接”的交通公路网已逐步健全,全县通车总里程达5910公里,75个行政村(社区)全部通沥青(水泥)、弹石路,“路、站、运、管、安”五位一体交通运输格局已基本形成。重大项目临清铁路前期工作稳步推进,临清高速公路(双江段)、临双高速公路加快建设。省道小黑江至勐省二级公路、忙圈公路已建成通车,林勐线县乡道改造工程已即将完工,勐黄线(邦丙到大文段)公路县乡道改造工程正快速推进。3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自然村公路270公里、易地扶贫搬迁点公路172公里、直过民族区自然村公路135公里已启动实施。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207件,完成10千伏线路架设35.68千米,安装配电变压器56台,低压线路架33.3千米;建设电信光缆492公里,新建4G基站27个,建成标准化卫生室76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402个;改扩建学校19所,新增校舍面积1.3万平方米。全县76个行政村(社区)已实现道路硬化,所有行政村(社区)已通10千伏以上动力电、饮水安全有保障、有标准化村卫生室,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网络宽带均覆盖到行政村、学校、卫生室,村村有村公共服务和活动场所。实施好国开行3.6亿、云投生态2.4亿基础设施贷款项目,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扎实开展“洁净双江”和“七改三清”行动,制定了《双江自治县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和城乡违法违规建筑治理、农村垃圾治理及公厕建设、农村污水治理及乡(镇)供水设施建设行动工作方案,建成垃圾池380个、自燃式垃圾热处理项目6个、污水处理设施14个,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提升。

7.集力整合各类资金,确保扶持政策兑现到户。搭建政府融资平台,着力整合各类资金,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资金整合格局,加大脱贫攻坚投入力度。2016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2.25亿元,其中:整合中央、省、市涉农资金7.1亿元,县级安排扶贫资金2.6亿元,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市对口帮扶资金0.5亿元,社会捐资帮扶资金0.45亿元,银行贷款资金10.8亿元,群众发展产业和危房改造投入0.8亿元。同时,建立以监察、发改、财政、扶贫、审计等部门协同推进的联动检查机制,强化资金监管,确保项目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

8.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切实改善民生。一是坚定不移抓好教育。2014年起实施高中免学费入学,2016年启动实施14年免学费教育,兑现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中学生资助金442.4万元、中职生资助金150.65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金4205.54万元、学前一年教育幼儿资助金46.87万元,确保贫困群众子女就学有保障,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5%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99%以上,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在全市首批通过国家督导评估。二是全面落实健康扶贫30条措施。率先实现县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全托管;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实现全覆盖,并按要求配全乡村医生,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均达1.2张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签约服务率100%;全县9家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开通就医“绿色通道”,实现“一站式结算”、先诊疗后付费;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住院救治3187人次,总费用1497万元,基本医疗保险报销1139.27万元,大病理赔90.2万元、民政医疗救助85.39万元;门诊救治87784人次,总费用622.07万元,基本医疗保险报销361.39万元,个人自付260.67万元。28种疾病门诊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80%;符合转诊转院规范的住院治疗费用实际补偿比例达到90%;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三是关心村医务人员。在为村医购买每人每年500元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还对建档立卡贫困村从事服务工作的村医每人每年给予4000元奖励,使其安心服务贫困群众。

9.突出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一是克服等靠要思想。在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和“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主题教育,更加坚定双江各族人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对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依靠产业发展脱贫的120户贫困户进行表彰,营造“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良好氛围。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引导群众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共参与投工投劳10.8万人次,改变了少数群众“靠在墙角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等靠要思想。二是强化舆论宣传。对拉、佤、布、傣等少数民族实行“双挂制”,一般干部具体挂,一名科级干部联合挂,在县电视台开播“政策解读·民语译播”栏目,派出“双语”干部深入宣传脱贫政策,开展脱贫攻坚文艺演出110场,制作悬挂户外宣传牌26幅,悬挂喷绘标语横幅4200余条,在国家、省、市、县各级媒体刊发扶贫信息1379篇(幅)。三是建设村史室。以村为单位,建成村史室40个村(社区),以算帐对比的方式,将本村内得到上级扶持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教育卫生扶持、各类补贴及相关免税事项等一项一项在村史室内彰显,同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彰显本村的发展历史,让群众一看就知晓自家享受党的恩惠情况和本村的发展经历,真正用事实说话,增强群众感党恩、知党情意识,有效提升群众满意度。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脱贫攻坚重要战略思想及中央、省、市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抓国家实施乡村振兴的政策机遇,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持续推进“五个一批”工程和“三位一体”扶贫战略,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核心,以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结合为路径,以2个建档立卡贫困乡(镇)、32个贫困村为主战场,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举全县之力,全面巩固提升,促进贫困村进一步发展、脱贫户持续稳定增收,确保2020年同步全面小康。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以“六个精准”统领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瞄准贫困户、贫困人口,找准致贫因素,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大力实施精准扶贫脱贫工程,做到识真贫、扶真贫、脱真贫。

——坚持全面落实主体责任。按照“县负总责、部门配合、乡镇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思路,全面落实部门和乡镇的规划实施责任,严格执行全县脱贫攻坚作战战区负责人和各村挂帅领导负责制,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倒排工期、挂牌作战、强力推进。

——坚持统筹推进改革创新。“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要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总体规划相衔接,与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统筹,着力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收,逐步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加强改革创新,不断完善资金筹措、资源整合、利益联结、监督考核等工作机制,形成有利于发挥各方面优势、全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坚持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探索生态脱贫有效途径,推动扶贫开发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使贫困人口从生态保护中得到更多实惠。

——坚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活力。坚持群众主体地位,保障贫困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扬自强自立精神,依靠自身努力改善贫困状况。

第三节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规划2017年,我县贫困问题明显缓解,深度贫困人群温饱问题稳定解决,基本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确保实现贫困乡、贫困村全部出列,我县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规划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我县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确保现行贫困标准下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实现全县按期与全市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具体目标:

——规划2017年末,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的10.96%下降至3%以内,贫困户有稳定收入来源,26107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3600元左右),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实现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到2020年,确保已精准识别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规划2017年末,2个贫困乡(镇)30个贫困行政村全部脱贫出列。村内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卫生设施等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农田和农田水利设施水平明显提高,特色主导产业对贫困人口的辐射带动能力有所增强,村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到2020年,经过3年的巩固发展,全县所有贫困村的村内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卫生设施等生活条件更加完善,基本农田和农田水利设施水平显著提高,特色主导产业对贫困人口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村级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规划2017年末,确保我县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行列。全县重大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基本解决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饮水难等问题,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修复和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规划2020年,经过3年的巩固发展提升期,全县“五网”建设全面完成,重大基础设施条件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面解决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饮水难等问题,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县域经济发展更加壮大,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修复和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双江自治县十三五时期脱贫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  标

单位

2016

2020年

属性

数据来源

1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

16750

0

约束性

建档立卡

2

建档立卡贫困村(行政村)数

23

0

约束性

建档立卡

3

建档立卡贫困乡镇数

1

0

约束性

建档立卡

4

贫困县(片区县)数

1

0

约束性

建档立卡

5

易地搬迁贫困人口数

3784

0

约束性

发改委、扶贫办

6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

10

16

预期性

统计部门

7

建档立卡贫困村(行政村)通硬化路率

%

67

100

约束性

交通运输部门

8

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率

%

57.01

100

约束性

建档立卡

9

建档立卡贫困村(行政村)农村电网覆盖率

%

100

100

预期性

能源部门

10

建档立卡贫办村(行政村)通宽带比例

%

100

100

预期性

工信部门

11

贫困县(片区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87.08

95

预期性

教育部门

12

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

7.3

11

预期性

教育部门

13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率

%

6.61

0.3

预期性

卫计部门

14

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比率

%

100

100

预期性

建档立卡

15

转移就业贫困人口数

万人

0.581

0.36

预期性

人社部门

16

建档立卡贫困村(行政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

万元

0.2

2

预期性

建档立卡

 

双江自治县“十三五”时期脱贫进程

 

内容

合计

2016年以前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年

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2.8665

1.1707

0.2428

1.4400

0.1579

0.0739

0.024

贫困村出列(个)

32

32

7

23

2

0

0

贫困乡镇出列(个)

2

1

1

0

0

0

0

 

 

  •  建设任务

第一节  发展产业脱贫一批

围绕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和年度贫困户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或等于)当年国家贫困人口进退标准的脱贫目标,着力解决贫困群众“增收难”问题。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变“输血”为“造血”。

  (一)特色优势产业。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在确保粮食安全前提下,重点扶持发展特色农林经济产业,积极引导群众发展林下种植和养殖产业,加快巩固提升传统甘蔗、茶叶、畜牧、核桃、渔业产业,发展壮大烤烟、咖啡坚果、生物药业、林下经济新兴产业,培育拓展蔬菜、特色水果产业。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2个产业发展项目,每户贫困户至少有1个增收项目,贫困人口人均有增收产业基地9亩以上。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引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为贫困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降低农户生产的市场风险,每个贫困村至少建立1个产业合作组织和1个资金互助组织,有村集体经济收入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至少加入1个合作组织,每个贫困村互助资金规模不少于50万元。通过特色产业扶贫,达到贫困乡“乡乡有特色产业”、贫困村“村村有特色优势产品”、贫困户“户户有稳定收入来源”的目标。

    (二)乡村旅游扶贫。编制完成全县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专项旅游规划,推进旅游扶贫试点,扶持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邦丙乡大南直村等为重点,加强特色民族村寨保护,加强民族古茶村寨保护,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以大文乡为载体推进红色旅游。大力开发民族特色美食、生态农产品、民族手工艺品、民族服饰、民族歌舞等民族特色产品,着力打造特色旅游村寨,使民族文化和旅游深度合,形成特色、品牌,拓宽贫困人口就业增收渠道。

    (三)电商扶贫。围绕解决贫困群众“通网难”问题,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2016年所有建制村移动通讯4G网络全覆盖。鼓励贫困村积极开展与邮政企业、快递企业等电商物流企业合作,全面铺开农村快递物流网络,打通农村网络购销运输配送渠道。开展农村电商扶贫试点工作,对全县3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42个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插花的村进行全面摸底,筛选出一批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具备一定电商发展基础条件的贫困村,以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未就业大学生和贫困村在校大学生,在村级电商服务站内开设扶贫网店,代销农特产品的方式开展试点,以后再逐年铺开。全面构建“互联网+”扶贫网络,建立贫困村电商服务体系,积极做好贫困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建设,整合贫困村优势产品、对接市场,实现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全面开展电商扶贫。同时整合各项扶贫政策资源,通过教育培训、资源投入、市场对接、政策支持、提供服务等方式方法,帮助有条件的贫困户开办网店、销售农产品,鼓励和引导有技术有意向的农村贫困户进行电商创业,拓展贫困人员增收渠道。到2020年,全县3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面“触网”,全部完成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建设,贫困户能通过电子商务销售自产产品、购买生产生活资料,交易额逐年递增。

(四)资产收益扶贫。《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中央层面首次提出“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的政策表述,要针对自主创收能力受限制的农村贫困人口,比如丧失劳动力而无法劳作的农民,积极探索“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或部分支农资金作为贫困人口的股份,参与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产业基地的生产经营和收益分红,以增加贫困人口的财产性收入。同时,把资产收益扶持制度推广到农民承包的土地经营权和农村集体资产,有效整合村集体和农户手中分散的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促使各类资本要素流动起来。通过将财政扶贫资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部分农村集体资产量化等作为贫困户在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中的股份,使贫困户享受分红、就业、技术指导、产品回购等多种收益,从而建立市场主体、合作组织与贫困户的利益连接机制,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

    (五)科技扶贫。推广甘蔗轻简高效生产技术,筛选出适宜推广应用的甘蔗降解除草地膜产品23个、甘蔗专用配方缓释肥产品3个、甘蔗轻简高效低毒农药12种,研究制定甘蔗轻简高效生产技术规程;开展技术示范应用10万亩,申请专利3项。开展云茯苓规范化种植及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对茯苓菌种资源进行保护与利用;开展茯苓菌种选育技术研究,研发成活率高、活性强、质量优的新型茯苓菌种;茯苓规范化种植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种植1万亩;开展茯苓规范化种植技术培训500人次。

 

专栏1  发展产业脱贫一批

 

一、特色优势产业扶贫工程

(一)特色种养业

1.贫困地区“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着力发展冬季农业种植(含冬季蔬菜、烟后作物豌豆、小麦、油菜等建设、粮食高产创建项目等高原特色产业560万亩,甘蔗种植6万亩,在适宜区域种植烤烟34万亩,茶叶无化补助(有机肥替代化肥)建设项目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

2.特色粮油扶贫工程:发展油菜基地建设2万亩,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加大田间工程和生产辅助设施的建设,着力开发冬季农业,突出规模化种植的优势。

3.特色畜牧业扶贫工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发展肉牛养殖2万头、肉羊养殖1万只、生猪养殖2万头、山地鸡养殖67万羽,建设易地搬迁三年行动计划集中安置点生猪和肉牛标准养殖小区41个,巩固提升双江自治县畜牧业养殖基础,提升养殖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4.特色水产扶贫工程:利用已有的坝区生态水产养殖技术带动山区、半山区发展生态水产养殖500亩,其中,稻田养鱼示范工程建设项目1个20亩,打造全县生态水产养殖渔业经济。

5:特色纤维植物种植,利用冬闲田、有灌溉条件的山地、粮食产量低的田地种植一年生黑麦草0.6万亩,开展牧草栽培技术、种养结合的配套技术以及草原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宣传。

(二)特色林业产业扶贫工程

1.特色林果种植:主要发展特色林果种植1.3万亩。

2木本油料植物种植12万亩:其中:发展澳洲坚果种植1.6万亩、发展大核桃种植4万亩,原有核桃提质增效2.5万亩高产脂松示范基地建设1万亩,泓森槐示范基地建设项目3000亩

  1.  

  2. 林下生态产品开发: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种植三七、白芨、石斛5万亩,生物药业种植基地建设4万亩。

  3.  

  4. 林木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其中:发展高价值经济林木苗圃基地建设1000亩,发放高价值经济林木429.6万株,

  5.  

  6. 森林旅游扶贫示范基地建设:开展森林旅游扶贫示范基地建设3个,云南双江自治县古茶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项目、双江自治县冰岛湖旅游示范基地、双江自治县大浪坝森林度假村、双江自治县历史文物旅游基地、双江自治县渡口旅游基地、双江自治县邦丙乡布朗族风情村推动旅游扶贫效应。

  7.  

(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工程

农副产品加工项目11个,特色优势产业加工项目40个,支持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实现农业产业链向多功能、开发式、综合性方向延伸,打开农产品销售渠道,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四)贫困地区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培育工程

贫困地区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培育3个发展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41个,发展贫困村互助资金组织24个,建立完善农民教育、培训、帮扶、合作、互助发展体系。(五)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

75个村为主,开展生产经营、专业技能、专业服务等培训3000人。

(六)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

 实施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5个7240人次,开展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3期,205人,培育一批农业经营致富能手。

  •  

  • 乡村旅游

  •  

(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59个,建设61个村内游步道,停车场,旅游厕所,观景亭(台),垃圾处理池等。

  •  

  • 乡村旅游产品建设

  •  

    1.乡村旅游农家乐示范户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示范户108户,提高农家乐的各方面服务质量,带动地方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户收入。

2.乡村旅游商品加工:扶持54个有基础的农户进行旅游商品开发、包装、经营销售,通过旅游发展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特色食品等产品的销售。

3.乡村旅游综合设施建设:建设140个农家客栈、特色项目体验馆等旅游综合设施建设。

  •  

  • 休闲农业开发

  •  

    ——发展高原特农业、休闲渔业5个,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

  •  

  • 乡村旅游职业培训

  •  

      组织1070人次大中专毕业生、待业在家人员进行乡村旅游发展方面的创业培训,并择优进行资金扶持。

    三、电商扶贫

电商扶贫平台建设:建设电商服务中心1个,对电商服务中心、点购置电脑、打印机、显示屏、网点、线下体验、产品展示、电商培训、项目孵化等。

四、科技扶贫

(一)筛选出适宜推广应用的甘蔗降解除草地膜产品2-3个、甘蔗专用配方缓释肥产品3个、甘蔗轻简高效低毒农药1-2种,研究制定甘蔗轻简高效生产技术规程;开展技术示范应用10万亩,申请专利3项,发表论文10篇。

(二)对茯苓菌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开展茯苓菌种选育技术研究,研发成活率高、活性强、质量优的新型茯苓菌种;茯苓规范化种植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种植1万亩;开展茯苓规范化种植技术培训500人次

五、发展生产脱贫一批:脱贫5008 户19496人

 

 

第二节  转移就业脱贫一批

    

    2016年2020年,着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培训,进一步完善转移就业机制。

    (一)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一是开展重点群体免费职业培训。对初、高中毕业未能升学的贫困户后备劳动力实行100%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并积极推荐就业;对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现役劳动力开展“菜单式”免费就业技能培训,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1门致富技能。开展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人员、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大力实施新技师、“春潮行动”、“雨露计划”、农民工转移培训等培训计划,落实对劳动者的免费公共培训就业。是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落实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和对特定群体的专项服务,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能培训,确保有就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残疾人都能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

    (二)多渠道促进转移就业。一是技能培训促进转移就业。紧扣我县“五网”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用工需求,以及旅游、家政服务、餐饮、建筑、汽车修理等行业需求。对贫困村有就业需求和培训意愿的劳动力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重点培训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的实践技能。按照不同行业、工种对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开展各行业认可的上岗所必需的岗位技能培训。二是创业培训促进转移就业。针对贫困村创业人员的特点和创业不同阶段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培训。进一步树立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促进学员提高经营水平、扩大经营规模、领办经济合作组织、创办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强化创业培训与创业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及创业咨询、创业孵化等服务手段的衔接,提高创业成功率。三是妥善开展就业及安置工作。精准瞄准重点就业需求群体,分类开展有效工作。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新创业。以双江被列为全国劳动力转移示范县为契机,加大农民工就业与劳动技能培训力度,引导农民工和农业富余劳动力有序外出就业、就近转移就业和返乡再就业。继续落实包括贫困户、低保户、零就业户、失地人员在内的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以工代赈等政策,帮扶城乡就业困难对象实现稳定就业。积极稳妥做好退役军人的安置工作。完善少数民族就业、生态绿色就业,有利于边疆地区稳定繁荣发展的特殊就业优惠政策。四是积极拓展就业空间。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及园区化、文化生态旅游,不断拓展就业空间,努力扩大本地就业水平。着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助推民营经济与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成长,以扩大就业与吸纳就业。

 

专栏2  转移就业脱贫一批

 

 一、职业技能培训

(一)重点群体免费职业培训行动

开展贫困户后备劳动力和现役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训2640人次,使企业技能岗位的劳动者都有机会得到相应的就业技能培训。

(二)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

 开展残疾人培训2464人次,其中:职业技能培训704人次、农村实用技能培训1760人次,确保有就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残疾人都能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

  •  

  • 转移就业培训

  •  

   (一)技能培训: 开展贫困户技能培训10750万人次,其中:双江自治县劳动力技能培训10000人次、实施“雨露计划”项目对750人次在校大中专学生进行困难补助。

   (二)引导性培训:开展引导性培训5000人次。

   (三)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双江自治县返乡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150人次。

 

 

第三节  易地搬迁脱贫一批

全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2016—2017涉及搬迁农户12454822,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613784,同步搬迁户2841038人。

(一)精准识别搬迁对象。明确搬迁对象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6类区域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以及整村整寨同步搬迁的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类区域,即:深山石山、边远高寒、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且水土、光热条件难以满足日常生活生产需要,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地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或限制开发区;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十分薄弱,工程措施解决难度大、建设和运行成本高的地区;地方病严重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其他确需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地区。搬迁对象按照普查筛选、农户申请、村委会初审及公示、乡镇政府审核及公示、县级政府审批及公告、签订搬迁协议等程序识别认定,登记造册。识别认定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录入全国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系统,同步搬迁人口录入省易地扶贫搬迁动态信息管理平台。原址原拆原建、不能通过挪穷窝实现换穷业的人口,以及工矿塌陷区、工程性强制性搬迁区域、边境一线地区不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范围。在精准确定搬迁对象的基础上,对生存环境差、贫困程度深、地质灾害严重的优先实施搬迁。

由发改、扶贫部门双牵头,结合全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以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基础,对照迁出地区域条件和搬迁家庭个体条件,按照普查筛选、农户申请、村委会初审及公示、乡镇政府审核及公示、县级政府审批及公告、签订搬迁协议等程序识别认定形成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识别情况报告,及时公示并向上报请审定,确定全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2016—2018涉及搬迁农户12454822,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613784,同步搬迁户2841038人。

    (二)积极稳妥实施搬迁安置。按照实施一个搬迁新村,安置好一方群众,实现一方人脱贫奔康的要求,科学编制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以规划引领易地扶贫搬迁。在搬迁安置点的选址上,统筹考虑水土资源条件、城镇化进程、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及搬迁对象意愿,坚持集中安置为主,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重点依托城镇、中心村、产业园区、乡村旅游区进行安置组织国土、林业、水利、电力、交通、规划等部门做好搬迁安置点地质灾害评估和搬迁规划,做到先规划后建设。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点项目管理,建立项目公示机制和项目监管机制。加强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拨付使用管理,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高效。

    (三)促进搬迁群众稳定脱贫。为确保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出台系列扶持政策。一是制定建房补助政策。明确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补助2万元签订旧房拆除协议并按期拆除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奖励0.6万元,但建档立卡贫困户建房补助和奖励资金不超过面积控制标准的建房成本,自筹资金原则上户均不超过1万元易地扶贫搬迁非建档立卡户每户补助3.5万元,并帮助协调6万元以内年利率为2%3年贴息期贷款支持,尽可能帮助群众减轻搬迁负担。二是明确搬迁用地政策根据国土资源部下发的《用好用活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通知》、云南省国土资源厅下发的《云南省国土资源厅 云南省林业厅关于支持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的十条意见》(云国土资源〔2015391号)、《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云南省土地管理条例》等文件要求,保证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建房用地的同是严格执行宅基地面积不超过150平米,建档立卡户建房面积人均不超过25平米,最大面积不超过150平米,搬新拆旧复垦复绿等政策要求。三是加大帮扶力度针对搬迁群众文化素质较低、生产技能水平不高的实际,以农村工匠、产业发展等为主要内容,开展千人培训计划,培训后将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四是落实社会保障。保证安置区的贫困群众能够同等地享受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和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例如:社会保险政策、社会救助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社会优抚政策、户籍政策、就学政策和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等。

专栏3  易地搬迁脱贫一批

 

全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2016—2018)涉及搬迁农户12454822,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613784,同步搬迁户2841038人。

资金投入:建档立卡户均建房补助2万元,建新拆旧补助人均0.6万元;同步搬迁户均建房补助3.5万元,不超过6万元的建房贷款

易地搬迁脱贫一批:脱贫9613784

 

 

第四节 教育支持脱贫一批

    “十三五”期间,我县将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一)不断提升基础教育水平。2018年起实施14年免费教育,到2020年,力争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实现全县幼儿入园(班)率达90%以上,比“十二五”末增加20个百分点;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义务教育2020年,力争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5%以上,比“十二五”末增加0.4个百分点,辍学率控制在0.5%以内;初中毛入学率达99%以上,比“十二五”末增加2个百分点,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

   (二)降低贫困家庭学生就业负担。“十三五”期间,我县将通过进一步实施营养改善计划、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经费补助标准、进一步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进一步落实教育精准扶贫等系列措施,通过加强学生学籍管理,建立资助学生信息档案等方法,全面降低贫困家庭学生就学负担。实施高中免学费教育,农村贫困户幼儿入园每生每年补助300元,2018年起实施14年免费教育。积极争取云南民族大学、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每年面向全县定向招录30名贫困学生,力争用10年时间,为每个贫困村至少培育5名大学生。对在县内就读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免除学杂费,并给予每人每年2500元的助学金补助。优先保障考入高等院校的贫困家庭学生获得入学困难补助和8000元以内生源地信用助学贴息贷款支持。到2020年末,实现因贫辍学学生数为

    (三)提高高等教育服务贫困地区的能力。目前,我县没有开办高等教育学校,我县将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强与高校合作,继续委托滇西科技师学院帮助我县培养少数民族双语学前教育教师,有效缓解我县双语教师紧缺和学前教育教师不足问题;借助云南民族大学四群教育挂钩双江机遇,争取到云南民族大学在扶智、资金等方面帮扶,达成今后5年给予我县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高中毕业生进行口语测试,重点培养意向。

    (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十三五”期间,我县将通过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力量、扩建职业教育中心等措施,发挥好职业中学的作用,实现职成教育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每年培养100名不同类别的乡土人才,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努力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力争到2020年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

专栏4  教育支持脱贫一批

 

——贫困村幼儿园建设工程, 改扩建设贫困村幼儿园24所,实现贫困村幼儿园教育全覆盖,新建幼儿园5所,解决我县幼儿园入园压力。

——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小学校设施建设工程,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扩建112所义务教育小学的校舍、周转宿舍、附属设施。

——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初中学校设施建设工程,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扩建8所义务教育初中学校的校舍、周转宿舍、附属设施。

——贫困地区农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建设工程,改扩建完善县一中校舍和基础设施。

——贫困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职教中心产教融合工程,完善县职业高级中学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

——教育支持脱贫一批25户108人

 

 

 

第五节 健康救助脱贫一批

    

“十三五”期间,我县将着力解决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大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一)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以健全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能力、完善体制机制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卫生基础条件,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职能,着力构建公平可及、服务有效、资源节约、群众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采取定向培养、进修培训、继续教育、对口支援等多种方式,培养业务技术精湛的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强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县第二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勐库卫生院疾控中心业务综合楼建设,积极争取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和县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现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村卫生室(卫生服务站)均达到标准化。引进与发展优质医疗资源,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办医,加快仁爱医院迁建项目建设,确保尽快投入使用。加强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医院重点专科建设,到2018年底县人民医院力争完成2个以上省级重点专科建设,中医医院力争完成2个市级重点中医专科建设。不断添置更新医疗设备,加强基层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培养力度,到2020年,为每个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站)培养2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站)有2名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每个村卫生室确保有2名以上乡村医生。

    (二)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多层次、全覆盖的医疗保障网络,完善补充医疗保险与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整合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各类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继续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提高筹资标准。改革医保支付制度,积极推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改革;提高基本医保经办管理水平,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新农合统筹区域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75%以上,实际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门诊统筹支付比例进一步提高。积极落实新农合对中医药的倾斜政策,支持和鼓励使用中医药服务。进一步加大医疗救助力度,探索建立大病保障机制,对患大病和慢性病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分类救治;全面开展儿童白血病、儿童先心病等24种重大疾病保障,全县新型农村合作保障水平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新农合制度平稳、持续、健康运行。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农合参合比例达100%。

    (三)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着力提升疾病监测与防控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害疫情处置水平。加大重大疾病防控力度,做好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以及重点寄生虫病、地方病、职业病防治工作。到2020年,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得到有效遏止。加强肺结核、麻风病患者早期发现、规范诊疗与管理。开展肺结核重点人群、可疑者的免费筛查和预防干预,推广成熟的快速诊断技术,提高诊断能力。继续做好 SARS、人感染禽流感、鼠疫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做好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等境外输入传染病及流感大流行防范与应对准备工作。实施重点地方病干预措施项目,落实重点地方病分类防控策略。到2020年,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9%以上。进一步巩固全县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通过加强麻疹病例监测,开展含麻疹组分疫苗查漏补种和应急免疫工作,提高麻疹疫情防控和处置能力,推进消除麻疹工作。规范全县乙肝病例报告,实施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乙肝疫苗接种工作,降低乙肝发病水平。

专栏5  健康救助脱贫一批

 

——贫困地区县级公立医院建设工程,建设县中医院搬迁建设项目8000平方米、县第二人民医院建设项目4.5万平方米2个工程,完善医院的设施、设备建设;建设全民健康保障楼、青春期健康培训基地、生殖健康理疗康复中心、医疗培训中心;建立完善卫计系统县级信息化和急救体系建设。

——贫困乡镇卫生院建设工程,建设勐库镇卫生院业务综合楼项目1个。

——贫困村卫生室建设工程,巩固提升32个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并配备相关设备,建立完善卫计系统村级信息化和急救体系建设

——健康救助脱贫一批9563577

 

第六节 生态保护脱贫一批

    “十三五”期间,我县继续按照“生态绿县,绿色崛起”的发展理念,按照脱贫攻坚要求,开展生态保护脱贫一批。

    (一)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长远,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维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和保障功能,构建安全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推进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扩大退耕还林面积、加强低效林改造、陡坡地生态治理、森林抚育、荒山造林以及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提高森林质量,实现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双增长目标。推进“一河、两江、三线、四片区”的生态修复,构建澜沧江流域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廊道体系和生态景观带。结合“美丽乡村”以及城镇、集镇、景区等建设,深入实施城镇、村庄、景区、饮用水源地与道路沿线、沿河等绿化行动,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加强陡坡地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继续狠抓“森林双江”、“洁净双江”建设,坚决守住耕地、林地和森林三条线,深入实施生态脆弱区修复工程,努力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建设“绿色银行”,共享“生态红利”。2016年开始,将涉及 32个贫困村25度以上的陡坡地全部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范围,2017年末,根据上级安排的退耕还林项目任务,完成25度以上陡坡地退耕还林2万亩切实解决农村贫困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整治、饮用水安全保障、农业面源治理等问题,加快改善人居环境,破除发展生态瓶颈制约,实现协调发展。

    (二)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健全自然资源产权交易平台和交易规则,加快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发挥作用。建立稳定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保护补偿力度;完善重点生态区域补偿机制,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研究制定相关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推进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研究制定以地方补偿为主、中央财政给予支持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办法;健全配套制度体系,以生态产品产出能力为基础,完善测算方法,加快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标准体系;创新政策协同机制,研究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与生态保护补偿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机制;结合生态保护补偿推进精准脱贫,创新资金使用方式,开展贫困地区生态综合补偿试点,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生态项目和资金向贫困村倾斜,对因保护生态发展受限的贫困人口实行补偿。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按照每3500亩林地配备1名护林员的标准,择优安排居住在生态保护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担任护林员。

   (三)创新生态建设和补偿资金使用方式。实施省级生态文明县创建、自然保护区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工程,实现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协同增效,把绿水青山保护起来,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受益。全力推进生态县、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建设,积极开展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绿色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建设一批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发展生态林业、富民林业、人文林业和景观林业,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物多样性宝库,把双江建设成为“森林繁茂、水系发达、空气清爽、人文荟萃、经济循环”的大美之地。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制,严格执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估和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建立完善并实行最严格的产业环境准入制度,严格把好工艺设备落后、产能过剩、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或企业进入双江的“关口”,从源头上杜绝环境污染。建立健全严格监督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全面推行环保监督结果通报、企业违法道歉承诺、媒体曝光等制度,对损害生态环境的责任者实行严格的赔偿和惩处制度。“十三五”期间,每年向每户贫困户免费发放并指导种植好10棵以上的高价值经济苗木。结合生态保护补偿推进精准脱贫。到2020年,在生存条件差、生态系统重要、需要保护修复的地区,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生态保护补偿资金、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和资金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倾斜。加大贫困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合理调整基本农田保有量。开展贫困地区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创新资金使用方式,利用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生态保护人员。对在贫困地区开发水电、矿产资源占用集体土地的,试行给原住居民集体股权方式进行补偿。

专栏6  生态保护脱贫一批

 

———贫困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贫困村、贫困户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和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2016年2万亩、2017年7万亩。经验收合格后,由县财政将补助资金直接打入贫困户一折通中。 ——贫困地区退耕还草工程,脱贫出列区退耕还草建设项目每年建设0.3万亩。

——国土整治,双江县治理水土流失93.02平方公里,坡耕地综合整治项目6个。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双江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9.03万亩,天然林停伐补助90.24万亩,每亩补助10元,由县财政将补助资金直接打入贫困户一折通中

——生态保护脱贫一批:脱贫384户1250人

 

 

第七节 兜底保障脱贫一批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构建覆盖城乡、普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双江经济社会发展织就可靠的社会保障网。

    (一)提高社会救助水平。按照《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要求,进一步加强城乡救助对象的动态管理、资金管理、规范运作。严格执行上级保障标准,落实好城乡低保补助,完善农村低保补差发放办法。对完全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依靠产业发展和就业帮助脱贫的贫困人口,按照相关程序率先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逐步建立健全县、乡(镇)居民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加强农村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工作。加大临时救助制度落实力度。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教育助学制度、城镇住房廉租等“五大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一体化救助体系。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现实生活问题,实现特困人群救助全覆盖,加大对孤寡人口、留守儿童及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的社会关爱。加强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解决包括因拆迁、征地、地质灾害失地失房农民在内的老百姓住房问题。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鼓励民间资本兴办参与优抚、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五大社会福利,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二)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完善民政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做好关爱老年人事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新建双江老年护理院、城乡居民养老服务中心和康体养生园等一批老年服务项目,加快养老机构使用效率,积极探索养老机构多元化。开展好老龄慰问活动,发放好慰问补贴,积极推动老年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实施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改革现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保障制度,逐步建立独立于机关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继续做好养老、工伤、生育、失业保险的扩面工作,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快实现各项社保制度之间的衔接与转接。落实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相同的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努力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全覆盖,逐步提高养老保障的力度。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符合条件的家庭成员100%参加养老保险。

    (三)健全“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关爱保护体系。提高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五保户、孤儿等特困人员供养水平,改善供养条件,确保基本生活。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特殊群体关爱服务。关爱青少年,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孤寡人口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兴建或扩建社会福利院、残疾人康复与托养中心。建立农村孤儿收养管理体系,加强对孤儿的收养和管理,对办理了收养手续的儿童定期进行家访,看望被收养儿童的生活现状,按标准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通过采取车票救助、实物救助、重病或精神病者同相关部门配合送医院医疗等方式,开展好流浪人员救助工作。组织好各类患者接受免费手术治疗。完善失地农民、因病因灾致贫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使残疾人基本生活和康复、教育、就业、维权、托养、文化体育等保障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实现残疾人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专栏7  兜底保障脱贫一批

 

——老年活动场所9老年护理院1个,互助养老服务站7个。

——双江自治县日间照料中心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个

——兜底保障脱贫一批:脱贫275户450人

 

第八节 社会帮扶脱贫

完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对表现突出、成效明显的各类社会组织、团体、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一)东西部帮扶协作。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印发〈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办法(试行)〉通知》(国开发〔2017〕6号)和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017年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工作方案》要求,2017年12月上海市崇明区与双江自治县签订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相关协议,为我县脱贫摘帽、携手奔小康注入了新的动力。

)定点帮扶。抓住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省委政法委、省兴业银行定点帮扶双江及市级挂钩单位定点帮扶双江的机遇,加强与中央、省、市帮扶单位衔接联系,积极争取合作帮扶。积极向中央、省、市帮扶单位汇报,争取各帮扶单位领导到扶贫挂钩点指导帮扶工作,帮助协调解决挂钩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做到帮扶重心下移到贫困村,帮扶对象明确到贫困户,帮扶措施到位有效。

    )企业帮扶。组织编制华能澜沧江水电公司帮扶双江佤族、拉祜族精准脱贫攻坚总体方案和2017年度实施方案,争取华能澜沧江水电公司帮扶。动员县内26家民营企业积极参与脱贫攻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鼓励各类企业通过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招工就业、捐资助贫、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参加村企共建、结对帮扶等扶贫工作,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军队帮扶。动员驻双军警部队,按照“就地就近、有所作为、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原则,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支持贫困村发展产业和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为贫困村脱贫致富献力。

    )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帮扶。动员社会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和志愿者参与脱贫攻坚,鼓励他们发挥联系面广、人才智力富集等优势,通过定点扶贫、智力支边、光彩事业等形式,帮助贫困村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强对社会组织开展扶贫活动的信息服务、业务指导和规范管理,开展政府购买服务试点,鼓励社会组织承接政府扶贫项目,创新扶贫方式,打造优秀扶贫公益品牌。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单位组织动员优势,依托各类社会组织,创新服务支撑体系,鼓励和引导广大社会成员捐助款物,开展助教、助医、助学等扶贫活动,倡导志愿服务精神。

专栏8  社会帮扶脱贫

 

——东西部帮扶协作,2017年至2020年上海市崇明区与双江自治县开展扶贫协作。

——社会帮扶脱贫,围绕贫困村如期脱贫,东方航空集团公司帮扶双江自治县少数民族村寨人居环境提升、产业发展、素质提升、航空人才招聘等项目。

——华能集团帮扶双江直过民族贫困村脱贫20个村,开展产业发展、安居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

 

 

第九节  提升贫困地区区域发展能力

 

“十三五”期间,为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同步建成小康要求,我县将着力实施水、电、路、安居房和环境改善工程。

(一)着力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质改造工程,新建1座中型、7座小一型、22座小二型水库,改扩建1座中型、2座小一型水库,总库容4108.7万方,改善灌溉面积16.04万亩座水库扩大县城供水能力,鼓励县城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吸引社会资金和农民投资参与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和管理,提高农村饮用水水质和保障水平。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全面解决无电行政村用电问题,实现户户通电。积极推进乡村公路向较大村民小组和居民点延伸,大力改善人行便道、便桥、渡船和码头,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加强田间耕作便道建设,逐步向机耕道发展,能力改善农业生产设施。完善村组道路管养机制。推广应用沼气、节能灶等生态能源建设项目,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的可再生能源。实施小水电代燃工程,促进清洁能源广泛使用。继续推进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完善农村基本住房保障政策。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改水、改厨、改厕、改栏“四改工程”,加强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控制和降低农药、化肥、农膜等面源污染。绿化美化农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二)大力推动贫困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综合化、区域性、广覆盖的要求,以改革的思路,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快建设县、乡、镇之间互联互通,与周边市县和以缅甸为代表的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功能完备、高效安全、保障有力的综合基础设施,形成有效支撑全县发展的五大基础网络(路网、航空网、能源网、水网、互联网)。

路网:建设通江达海出境通边的路网,抓住全省综合交通“五年大会战”契机,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安全畅通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提升公路等级,优化现有的“一环一纵四连接”的公路设施,全面完成出境通边的四大通道和水运通道以及渡口码头的建设。建设和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发展多式联运,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

航空网:充分发掘双江既临近边境、又具有一定战略纵深的区位优势,广泛宣传和争取建设双江机场的前期工作,建设双江机场,可以作为临沧机场的备降机场,有效解决临沧机场气候原因难于起降的难题,作为具有一定纵深的临边机场,又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

能源网:重点推进规范化网络接线,实现农村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达到99.47%,逐步对城镇绿色照明改造,提高电网的输电率和智能化水平,建设成一个全覆盖、强支撑的县内电网。加快推进建设双江县与周边地区电力开发合作的电力通道以及互联互通跨区域电力交换枢纽。加快推进地方水电站及太阳能光伏发电,加快已核准水电站及光伏扶贫建设,推动矿电结合双赢发展的一系列电力工程。利用中缅天然气管道临沧支线建设的机遇,加快推进双江县县城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构建县内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稳定储运体系。争取“十三五”末建成一个覆盖城乡的智能、高效、安全、绿色的区域性能源保障网。

水网:“十三五”期间,重点抓好骨干水源工程、防洪抗旱减灾工程建设,加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调控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水生态文明工程建设。重点通过工程改造、升级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质量,推进规模化集中供水。加快推进小型水库干支渠防渗加固工程,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和土地的有效灌溉和最大化利用。

互联网:加快推进高速、安全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布局互联网应用基础设施,建立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宽带双江”工程,加快高性能网络建设。推进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创新。充分发挥 “互联网+”的拉动力、渗透能力、融合能力以及催化、孵化、放大、集成作用,加快互联网与民族文化、古茶文化等领域的融合,培育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拓展丰富“+”的对象、内容、方式,推进“互联网+民族文化”、“互联网+古茶文化”、“互联网+健康养生”、“互联网+购物”、“互联网+特色餐饮”等方式,创新双江产品业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为工农业发展、供销物流搭建网络平台,用信息化武装双江产业。提高城镇和农村有限宽带接入能力,实现行政村4G等无线宽带网络全覆盖。

    (三)着力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坚持“民生为本、强化基础、项目推动、产业支撑、精准扶贫、全部脱贫”的工作思路,实施“六个精准”和“七个一批”基本方略,集中力量打好新一轮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100%如期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贫困县摘帽,确保贫困人口公平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1、聚焦贫困地区,推进片区脱贫攻坚。明确双江县作为滇西边境连片特困地区重要组成部分的片区定位,聚焦贫困乡、贫困村,打好片区扶贫开发攻坚战。一是充分挖掘和利用双江县作为全国唯一的由四个主体少数民族自治贫困县的独特民族政策优势,积极向国家和云南省争取把双江县纳入多民族自治县扶贫开发整县推进规划。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和云南省支持,争取扶贫开发整乡推进项目。三是积极争取国家和云南省的支持,把布朗族等人口较少民族纳入到扶贫开发整族推进规划。四是与周边县市联合积极争取国家与云南省的支持,把小黑江流域和澜沧江流域纳入到扶贫开发流域推进规划。五是积极争取国家和云南省支持,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创新金融扶贫,完善社会扶贫机制,引导公共投资向贫困地区集中,社会投资向贫困地区聚集,扶持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扶贫开发格局。六是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工程,实行水、电、路、能源、住房、产业扶持到村到户。以整村、整乡、整族、整县和流域为单元,推进脱贫攻坚和区域发展。

2、瞄准贫困人口,深入实施精准扶贫。针对全县在档28665人贫困人口,改革现行扶贫思路和方式,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做到“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实施“八个一批”,即发展产业脱贫一批、转移就业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健康救助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兜底保障脱贫一批、社会帮扶脱贫一批,锁定农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分类施策,增强“挂包帮,转走访”实效,不留锅底,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确保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与全国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3、以基础设施为保障,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要按照综合化、广覆盖的要求,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快贫困地区与县内、省内、全国乃至国际的高效安全的互联互通。一是科学规划和建设贫困地区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构建骨干网络、完善末端建设、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二是要加快贫困地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文化资源共享和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全面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4、以项目扶贫为引领,增强扶贫开发的外部推力。积极主动争取外部项目的进入,以项目推进扶贫开发。一是要预先储备一批扶贫项目。要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脱贫攻坚,加大对生态保障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扶贫投入的机遇,认真研究国家的扶贫开发政策,做好扶贫开发项目规划工作,及时储备一大批扶贫项目。二是要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立项落地。充分利用双江县全国唯一由4个少数民族自治的民族自治县、滇西边境连片特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区位叠加优势,积极向上级部门多汇报、多沟通、多对接,从多渠道、多部门、多类型争取项目的立项和落地。三是要整合扶贫项目。加大各类扶贫资源、区域发展资源的整合力度,积极与省、市相关部门协调沟通,将扶贫项目与涉及民生的项目捆绑起来,整合力量,集中连片脱贫攻坚,力争发挥扶贫项目的最大效益。

5、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持续能力。改革现行扶贫思路和方式,变“输血”为“造血”,变重GDP为重脱贫成效,做大做优做强特色主导产业,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使贫困乡“乡乡有特色产业”、贫困村“村村有特色优势产品”,贫困户“户户有稳定收入来源”。一是积极培育贫困地区特色支柱产业。立足双江县的资源环境优势,走差异化、市场化、特色化发展路子,按照“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要求,实现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因地制宜重点培育几个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品牌,建立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来源,拓宽脱贫致富渠道。二是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引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为贫困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降低农户生产的市场风险。三是落实相关惠农政策,完善工作措施。政府加大引导力度,加强监管水平,增强服务能力,特色农产业延伸加工环节,提高产品附加值;乡村旅游产业增强民众参与度和惠及度,使广大民众切实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收益。

专栏9 提升贫困地区区域发展能力

 

一、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

(一)农村公路建设工程

双江自治县邦大公路改扩建60公里林勐线改扩建31公里行政村通畅工程6改扩建62公里24个建档立卡行政村通自然村硬化路工程改扩建345公里非建档立卡行政村通自然村硬化路工程 改扩建1770公里26个易地扶贫搬迁点硬化路工程新建90.5公里28个易地扶贫搬迁点硬化路工程(县内计划)73公里直过民族区自然村公路改扩建 1146公里双江自治县农村公路危桥改造改建46

(二)农村水利扶贫工程

 双江自治县小流域治理项目13个,治理水土流失121.31平方公里;双江自治县饮水工程129个,片区供水工程6个,农田水利项目2个解决贫困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和供水条件

(三)农村电网改造提升工程

 新建110千伏变电站1座,新增变电容量50兆伏安。新建及改造35千伏变电站2座,容量10兆伏安。新建及改造35千伏线路0千米。新建及改造10千伏线路81.24千米,配变159台,配变容量22.95兆伏安。新建及改造低压线路320.8千米,一户一表改造2019户。实现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全覆盖,供电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四)土地和环境整治工程

建设土地整治项目和农业土地开发项目6个,整治土地面积为1.5794万亩。

(五)农村危房改造工程

住建贫困户危房改造2016年新建4886四类贫困户2017年危房改造新建4134非四类贫困户危房改造新建5139万户扶贫危房改造工程0.96万户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危房改造任务,解决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和居住安全。

  •  

  • 贫困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  

贫困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共投资8086869万元,其中交通扶贫骨干通道建设投资  7925369万元;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投资130000万元;重点能源工程投资31500万元。

(一)交通扶贫骨干通道建设

1.临沧至清水河铁路(双江段),铁路等级为Ⅰ级,正线数目为单线,速度目标值160km/h,线路里程174km(其中:双江段40公里),投资342529万元。

2.双江县火车站及客货运物流园区建设火车站,3个点及客货运物流园区建设,进站公路、站前广场、路灯、管网、绿化美化等工程,投资80000万元。

3.双江县至勐海铁路(双江段),全长20公里,投资140000万元。

4.临翔区至勐海高速公路(双江段),全长70公里高速公路,投资1050000万元。

5.临翔至双江高速公路(双江段),路线全长45公里,拟按四车道建设,设计时速80公里/小时,投资700000万元。

6.沧源至景谷省道(双江段)高速公路,全长232里高速公路,投资3480000万元。

7.双江县城坝区环城路,全长65公里,建设为二级沥青混凝土路面,投资124000万元。

8.省道小沧线(双江段)二级公路,全长6.5公里,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投资11640万元。

9.双江县码头连接线公路,公路全长176.6公里,建设为二级沥青混凝土路面,投资353200万元。

10.双江县西半山公路,路线长80公里,二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投资84000万元。

11.双江县澜沧江大桥建设项目,在双江叉江码头建设一座澜沧江大桥,连接开发与周边市县的经济贸易往来,投资25000万元。

12. 双江县澜沧江水上飞机航运项目,投资50000万元。

13.双江县通用机场建设项目,拟建一类通用机场,投资60000万元;双江县直升机停机坪建设项目,建立应急直升机停机坪,投资25000元。

14.双江县县乡道路提级改造项目,实施三级公路改建二级公路,投资1400000万元。

(二)重点水利工程

1.双江县沿江沟渠建设项目,投资30000万元;双江县澜沧江流域生态保护与示范区建设项目,投资100000万元。

(三)重点能源工程

1.双江县督富生物有机肥开发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生物有机肥项目,设原料、发酵成品、办公、化验、职工用房等,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投资3000万元。

2.双江县工民用天然气供气建设项目,进行天然气利用项目,包括管道燃气、民用天然气和工业用气的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负责天然气供应及相关配套服务、燃气材料设备的经营与销售,投资28500万元。

 

 

  • 县级项目库建设

 

紧紧围绕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强化资金全过程监管,预防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在加强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完善扶贫资金项目公示公告和群众参与机制上下足绣花功夫,进一步完善县、乡、村脱贫攻坚规划,做到县有项目库、乡有路线图、村有施工图,确保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落细、落小,坚决打赢全脱贫攻坚战。

做实乡级脱贫攻坚项目库根据《双江自治县脱贫攻坚规划(2016-2020年)》、《双江自治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实施方案》,级项目库建设按照以下要求进行编制和实施,项目范围使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涉农整合资金、参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的资金所安排的项目,以及其他涉及到村到户项目都应纳入项目库。项目选择以县级脱贫攻坚规划已有项目库为基础,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选择项目。针对贫困户致贫原因和贫困村薄弱环节,分析内外部资源条件,确定因人因户精准帮扶措施,锁定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需求,形成贫困户项目需求和贫困村项目清单。同时,结合已有各类规划,将与脱贫攻坚密切相关的项目一并纳入项目库,使脱贫攻坚规划更好的指导精准施策工作。项目应体现多数农户意愿,群众最迫切、最需要项目优先选择。项目库管理按照“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到县原则,县级对项目库管理负总责,实行村申报、乡审核、县审定。申报项目应在贫困户项目需求和村级项目清单基础上形成,项目分县、乡、村三级公示,公示无异议后,项目分类别、分时序入库。项目入库程序完整,乡制定“路线图”,村制定“施工图”,重点明确项目完成时序和保障措施,建立项目责任制。项目实行动态管理,有进有出,适时更新,成熟一批入库一批。项目及时录入省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项目库使用乡(镇)、各项目主管部门根据年度脱贫目标制定项目计划或实施方案,列入计划或实施方案的项目,从项目库中选择。

专栏10县级项目库建设

 

双江自治县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2017-2020年)计划总投资634076万元。

一、产业发展项目:6个乡镇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产业道路、乡村旅游扶贫、科技扶贫、农村电商扶贫、光伏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互助资金、扶贫小额信贷等项目计划投入资金328288万元,其中:种植业计划投入51244万元、养殖业计划投入19205万元、其他产业计划投入257839万元。    

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个乡镇围绕危旧房改造、村组道路硬化、机耕路、村容村貌整治(包括公厕、污水处理、垃圾池建设等)、农村危桥改造、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沟渠建设、农网改造、通宽带网络等项目,计划投入资金235623万元。

三、公共服务保障建设项目:6个乡镇围绕校舍改造、村文化活动场地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村级卫生室建设、农村养老设施等项目计划投入资金25248万元。

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6个乡镇围绕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以及随迁户安置,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计划投入资金16046万元。

五、生态保护建设项目:6个乡镇围绕退耕还林还草、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国土整治、护林员、河道管理员等项目,计划投入资金25157万元。

六、转移就业培训建设项目:6个乡镇围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转移就业培训、素质提升等项目计划投入资金1745万元。

七、其他建设项目:村电子教育、片区开发等项目,计划投入资金1969万元。

具体建设项目计划及资金投入详见附表:临沧市双江自治县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2017-2020)(乡镇)表。

 

 

第四章  投资规模

双江自治县脱贫攻坚规划总规划投资规模1609152万元,不含铁路、高速路、机场、重点水利工程、重点能源工程等贫困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一节  项目投资

1.发展产业脱贫一批项目投资规模486697万元。其中:中央投入45158万元;省级投入20838万元;县投入4007万元;业主投入275888万元,融资投入99100万元;农户自筹41706万元。

2.转移就业脱贫一批项目投资规模2522万元。其中:中央投入1659万元;省级投入486万元;县投入377万元。

3.易地搬迁脱贫一批项目投资规模18949万元。其中:中央投入10881万元;融资投入6280万元;农户自筹1788万元。

    4.教育支持脱贫一批项目投资规模36769万元。其中:中央投入27899万元;省级投入4998万元;县投入3872万元。

    5.健康救助脱贫一批项目投资规模31400万元。其中:中央投入25162万元;省级投入3448万元;县投入2790万元。

    6.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项目投资规模75244万元。其中:中央投入68623万元;省级投入4072万元;县投入1396万元;农户自筹1152万元。

    7.兜底保障脱贫一批项目投资规模34277万元。其中:中央投入128万元;省级投入1977万元;市县投入1322万元。

    8.社会帮扶脱贫项目投资规模41104万元。其中:中央投入4654万元;省级投入570万元; 县投入8842万元;业主投入8000万元,融资投入10574万元;农户自筹8464万元。

    9.提升贫困地区区域发展能力项目投资规模91304万元。其中:中央投入240230万元;省级投入87980万元;县投入341193万元;业主投入19493万元;融资投入88481万元;农户自筹135656万元。

 

第二节  资金筹措

双江自治县脱贫攻坚规划(2016—2020年)规划总投资1609152万元,其中:中央投入424394万元;省级投入124376万元;县投入363799万元;业主投入303381万元,融资投入204435万元;农户自筹188766万元。

 

第五章  政策支持

第一节  财政政策

积极争取国家、省、州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预算内投资向贫困地区倾斜。争取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资金明确比例用于贫困村。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国办发201622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20号文件要求,把两个文件明确的中央层面20项、省级层面21项资金及政策措施,作为县委、县政府整合资源、整合资金、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平台。围绕本县突出问题,以扶贫规划为引领,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把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捆绑集中使用。

第二节  投资政策

    积极争取项目投入,逐年增加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进一步提高和完善重大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补助标准,力争省级、州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在扶贫开发中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

第三节  金融政策

鼓励和引导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力度。发挥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正向激励作用,用好扶贫贷款。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积极推进扶贫贴息贷款、扶贫小额信贷、创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和康复扶贫贷款等业务开展。

第四节  土地政策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最新年度变更调查成果,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扶贫开发用地需要。争取中央和省级在安排土地整治工程和项目,向我县贫困地区倾斜。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土地整治和扶贫开发工作。同时按照国土资源部下发的《用好用活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通知》、云南省国土资源厅下发的《云南省国土资源厅 云南省林业厅关于支持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的十条意见》(云国土资源〔2015〕391号)文件要求,保证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用地。

第五节  人才政策

切实加强贫困地区干部队伍建设,加大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地区工作的力度,改进地方公务员考录工作和有关职业资格考试工作,力争提出倾斜性政策意见上报上级政府审批。加大贫困地区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在职务职称上给予倾斜性政策。研究制订吸引人才向贫困地区流动的激励政策,在待遇、职称、津贴、选拔任用给予倾斜。根据贫困村的实际需要,精准选配第一书记,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

第六章  机制创新

第一节 创新精准扶贫脱贫机制

    开展“挂包帮”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建立了“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转作风走基层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联席会议,组建了联席会议办公室,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配套文件,组织工作全部到位。按照建档立卡村重点布局、非建档立卡村全辐射的方式,6个乡(镇)由县四班子主要领导挂钩负责,3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由挂钩处级领导、挂钩部门和不少于3人的驻村工作队员挂钩帮扶,实行集中攻坚重点挂包帮;42建档立卡贫困村但有建档立卡插花贫困户的行政村由处级挂钩领导、挂钩部门和不少于2名驻村工作队员进行挂包帮;2017年动态管理35个行政村(社区),由处级挂钩领导和挂钩部门,并由乡(镇)明确1名科级实职领导、1名工作人员挂钩负责,省、市、县、乡111个部门共2928名干部职工挂钩7609户农户,实现了75个村(社区)挂钩帮扶全覆盖。

  •  创新资产收益扶贫机制

    积极探索资产收益脱贫新模式,通过将财政脱贫资金投入到设施农业、龙头企业、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将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到村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资产划出一部分等方式,折股量化给贫困户,实行贫困户按股分红、收益保底。

第三节  创新贫困群众参与机制

积极推广我县景亢村“六个共同”经验做法,充分发挥群众是受益主体、建设主体、发展主体、贷款主体、风险主体作用,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做到了群众尽其所能建自己的房,发展自己的致富产业,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挂钩干部与所挂钩贫困户实行“双承诺”,提高贫困群众在建房、还款、发展产业、参与公益事业等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意识。       第四节  创新资金使用管理机制

    完善项目资金整合使用管理机制。实施脱贫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到县”,大力推进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对同一区域集中投入、整合使用、成片整体推进。强化县级部门项目资金整合使用的平台作用,支持按脱贫规划统筹实施。坚持和完善脱贫项目资金使用公告公示制度,加强人大政协监督、审计监督、群众和社会监督,严惩任何形式的挤占挪用、虚报冒领等违纪违法行为。

  •  创新贫困退出考核机制

建立严格的考核退出、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对各乡(镇)、各部门全面实行以脱贫实绩为主的分类考核,提高在综合考核评价和区域经济发展争先进位考核中的权重,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评价、领导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和追责问责制。对长期在贫困地区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给予表彰并优先提拔使用,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职级晋升在同等情况下优先考虑。制定贫困乡、贫困村退出贫困工作实施方案,从2016年开始分年度、分批次推进贫困乡、村脱贫摘帽工作。建立脱贫摘帽激励机制,退出后继续保留有关优惠扶持政策。建立严格的约束机制,杜绝一边享受贫困政策一边过富日子的现象。坚持考核验收到村到户,明确贫困村贫困户脱贫退出标准,制定减贫验收办法,由扶贫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村入户开展实地考核验收,条件成熟的地方可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考核验收,确保脱贫成效真实可信。

第六节  创新项目后续管理机制

    按照扶贫开发“省级总揽、地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对脱贫攻坚项目后续管理工作,分别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主管部门监管制和村民委员会管理制。明确项目管理的主体和职责,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负其责明确项目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加强脱贫攻坚项目后续管理工作,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效益,最终达到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

第七章 组织实施

县、乡两级党委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中心工作,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制。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突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精准发力,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及县政府分管住建、农村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级农村危旧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大会战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指挥部,由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任指挥长,分管住建、农村工作的副县长任副指挥长,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分管住建工作的副县长兼任,工作人员从有关部门抽调,实行集中办公。各乡(镇)要相应成立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大会战领导小组及其指挥部,形成上下联动推进的工作机制。

  •  加强部门协作

要认真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切实帮助挂钩村搞好危房改造。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发改、财政、住建、民宗、扶贫、民政、移民、国土、农业、水务、文广等部门要主动配合整合项目和资金,形成工作合力。农发行、农行、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要积极向上争取省级安排贷款规模,创新工作方式,切实帮助群众解决贷款难的问题,及时发放贷款,满足群众贷款需求。电力、通信、广电网络等企业要主动服务农村危房改造,加大投入,提升完善农村电网、通信等配套设施。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政策宣传力度,及时总结推广经验,让群众学有样板、看有典型,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企业、个人等社会各界通过捐款捐物、对口帮扶等方式,参与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

第三节  加强责任落实

克期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是脱贫攻坚的首要工作,县委、县政府是责任主体,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对方案实施、村庄规划编制、资金整合使用、项目管理、工程进度、实施效果、矛盾纠纷调处等负直接责任。乡(镇)是实施主体,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是直接责任人,农村危旧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目标任务列入年度考核内容,对未完成年度任务的乡(镇),对党政主要领导的考核实行一票否决。

第四节 加强跟踪问效

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要加强对各乡(镇)农村危旧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的监督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开。强化扶贫资金项目监管,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和审计、稽查工作,纪委(监察)、审计部门要通过组织开展专项检查、重点抽查等方式,加强对项目审批、实施以及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监督,引导扶贫对象参与扶贫资金监管,严格落实扶贫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制度,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对违规使用扶贫资金等问题的责任追究力度,坚决防制和查处虚报冒领、截留私分、贪污挪用、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等违规违纪违法行。

  
关闭窗口